时间: 2025-05-07 06:3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6:51
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柏 柏
作者: 苏辙
曲如山下藤,脆若溪上苇。
春风一张王,秋霜死则已。
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
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
伐之为梁栋,岁月良晚矣。
白首阅时人,君看柱下史。
这棵树的枝条弯曲如山下的藤蔓,树干柔软得像溪边的芦苇。春风一吹,它就像是盛开的花朵,秋霜一来,则枯萎凋亡。为什么要在南涧中,辛勤地种植柏树呢?它的上枝可以触碰到云霓,下根却缠绕在石齿之间。砍伐它来做梁栋,岁月已经很晚了。白发苍苍的我在此回首往事,君看那柱子下的史书。
“君看柱下史”中的“柱下史”可以理解为历史,强调了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诗中提到的“南涧”可能与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兄弟俩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描写。
此诗作于苏辙被贬至黄州期间,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用藤和苇的脆弱描写,传达出春夏的生机与秋冬的凋零,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接着,诗人转向柏树,柏树在南涧中辛勤栽种,象征着执着与坚韧。诗中通过对柏树的描写,表现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仍愿意为理想而努力拼搏。
在后半部分,诗人对于时间的流逝感到惋惜,白首之年,回首往事,令人感慨万千。诗的最后一两句,似乎在告诫读者应珍惜时间,关注历史,反思自身的处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曲如山下藤,脆若溪上苇。
这两句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中脆弱的植物,暗示生命的脆弱和变化。
春风一张王,秋霜死则已。
春风带来生机,秋霜则意味着死亡,表现出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无常。
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
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在南涧中辛勤种植柏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
描绘柏树的生长状态,枝叶向上,根系深扎,象征着向上生长的力量。
伐之为梁栋,岁月良晚矣。
反思时间的流逝,虽然辛勤种植柏树,但最终也要被砍伐,时间已晚。
白首阅时人,君看柱下史。
最后以反思为结尾,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关注历史的教训。
诗歌主要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流逝,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对生命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脆若溪上苇”是什么意思?
“岁月良晚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胡为南涧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