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5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59:02
水调歌头·今夕定何夕
作者:张元干 〔宋代〕
今夕定何夕,秋垂满东瓯。
悲凉怀抱,何事还倍去年愁。
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
帘卷玉波流。
非是经年别,一岁两中秋。
坐中庭,风露下,冷飕飕。
素娥无语相对,尊酒且迟留。
琴罢不堪幽怨,遥想三山影外,
人倚夜深楼。
矫首望霄汉,云海路悠悠。
今夜是什么夜晚呢?秋意浓厚,弥漫在东瓯(指东海一带)。我心中充满了悲凉,为什么今年的愁苦更甚于去年呢?万里无云的天空清澈明亮,寒冷的月光洒满了大地,帘子卷起,波光粼粼。并不是说我们经年分离,而是一年中竟然又有两个中秋。坐在庭院中,微风和露水交织,似乎很冷。月宫的嫦娥与我无言以对,举起酒杯且慢慢留恋。琴声已罢,我难以忍受这份幽怨,遥想三山的影子在夜色朦胧中,人在深夜的楼阁中倚靠。抬头望向浩瀚的天空,云海的道路显得无比悠远。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元干,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自然风景与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中秋时节,诗人因思念友人而感到孤独,反映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
《水调歌头·今夕定何夕》是一首饱含深情的中秋词作。诗人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开篇“今夕定何夕”即引起读者的好奇,紧接着“秋垂满东瓯”则以浓烈的秋意渲染了氛围,带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在描写景物时,诗人运用“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展现出清澈而冷寂的秋夜,营造出一种凉意袭人的氛围。中间部分提到的“素娥无语相对”,则体现了诗人与神话传说之间的对话,增添了诗的神秘感与哲理性。
整首诗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完美结合,最终通过对浩瀚天空的仰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尽思索与渴望。诗人将孤独与思念融合,展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令人深思和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与孤独的主题,通过秋夜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友谊的珍视,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歌的外部环境,也深刻映射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
诗词测试:
诗中“今夕定何夕”表达了什么情感?
“素娥无语相对”中“素娥”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三山”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张元干的诗更加突出个人的孤独感,而苏轼则更强调人月相逢的快乐与哲理。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迥异,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显得更为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