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谒金门 其一 寄蓉舫夫子,用韦庄韵》

时间: 2025-05-01 14:48:20

诗句

长相忆。

日盼竹边消息。

迢递关山人不识。

梦魂何处觅。

生就菱枝无力。

那更雪泥鸿迹。

一去雁鱼何寂寂。

暮云天际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48:20

原文展示

长相忆。日盼竹边消息。迢递关山人不识。梦魂何处觅。生就菱枝无力。那更雪泥鸿迹。一去雁鱼何寂寂。暮云天际碧。

白话文翻译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念你。每天都在期待竹林边的消息,遥远的关山阻隔了我们的相识,我的梦魂又该在何处寻找你?生来就像菱角般无力,哪里还能留下雪泥中的鸿爪痕迹?一去雁鸟和鱼儿都显得那么寂寞,暮色中的云彩与天际交融,显得格外清澈。

注释

  • 长相忆:长久地思念。
  • 日盼:每天都在等待。
  • 竹边消息:指竹林旁的消息,暗示与爱人或朋友的联系。
  • 迢递:遥远而曲折。
  • 关山:指阻隔两地的山和关隘。
  • 梦魂:梦境中的灵魂或思念之情。
  • 菱枝:菱角的枝,象征柔弱。
  • 雪泥鸿迹:比喻曾经留下的痕迹,指往日的记忆。
  • 雁鱼:大雁和鱼,象征远离的朋友或爱人。
  • 暮云:黄昏时的云彩,象征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璧华,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往往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友的思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谒金门 其一》创作于清代,时值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离别和思念中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与思念的深切体悟。开篇以“长相忆”引入,简练而直白,立即抓住了读者的情感。接着,诗人以“日盼竹边消息”描绘了对朋友的期盼,展现了那种每日挂念的情绪。接下来的“迢递关山人不识”则将思念的遥远与彼此的陌生感结合,渲染出一种无奈的情境。

在“梦魂何处觅”一句中,诗人通过梦境的引入表现了思念的无处安放,仿佛梦中也不知该如何寻找。随后,“生就菱枝无力”以菱角的柔弱比喻自己,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奈感。而“雪泥鸿迹”则是一种对曾经美好记忆的追忆,提醒人们即使留下的痕迹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

最后两句“雁鱼何寂寂,暮云天际碧”则将思念的情绪推向高潮,孤独的雁鱼与清澈的暮云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凄凉的意境。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深刻地表达了对离别的哀伤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相忆:开篇直接表达思念的情感,明确主题。
  2. 日盼竹边消息:日常的期待与渴望,显现出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3. 迢递关山人不识:形象地描绘出两地相隔的遥远与彼此的陌生,增加了思念的无奈感。
  4. 梦魂何处觅:表现了在梦中也无法找到对方的无助感,梦的虚幻与现实的距离形成对比。
  5. 生就菱枝无力:自喻无力,展现了思念的脆弱与无奈。
  6. 那更雪泥鸿迹:提及过去的痕迹,象征着对美好记忆的追怀。
  7. 一去雁鱼何寂寂:雁与鱼的孤独,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后的寂寞。
  8. 暮云天际碧:结尾用自然景象来反衬内心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生就菱枝无力”,将自己的脆弱与无奈比作菱角,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存在对仗结构,如“雁鱼”与“暮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雪泥鸿迹象征着曾经的美好与遗憾,深入人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念为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与离别的无奈,传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渺茫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与坚韧,暗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关山:象征阻隔与距离,反映思念的艰难。
  • 菱枝:柔弱,象征诗人的心情与处境。
  • 雁鱼:象征孤独与离别,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暮云: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相忆”指的是什么情感? A. 忘记
    B. 思念
    C. 喜悦

  2. “雪泥鸿迹”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记忆的美好
    B. 过去的遗憾
    C. 未来的希望

  3. 诗中提到的“竹边消息”主要指什么? A. 朋友的来信
    B. 自然景象
    C. 生活琐事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经典之作,同样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名篇,反映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词对比

  • 叶璧华《谒金门》与李白《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念的情感,但叶璧华的诗更多地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李白则侧重于对故乡的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共通之处,但表现形式各异,前者细腻而婉约,后者则豪放而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的美学》
  • 《叶璧华诗词集》

相关查询

忆黄州梅花五绝 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 送虢令赵荐 赠朱逊之(并引) 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荼蘼洞 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 其二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其二 次韵和王巩六首 其五 李伯时画其弟亮功旧宅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紧箍咒 华实相称 深入膏肓 尸结尾的成语 包含鹬的词语有哪些 乚字旁的字 上天入地 人民代表大会 得饶人处且饶人 龝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赶船 良知良能 口字旁的字 佳肴 雨字头的字 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相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