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3:04
赠黄道士思成祈雨感应
——姚勉〔宋代〕
丁巳孟秋春戊午,不雨三时嗟旱苦。
低田高垅皆黄埃,佳种几成不入土。
富家仓廪铁灌锁,民腹为雷泪为雨。
更迟十日天不问,血肉磨牙总豺虎。
悬官祈祷聊具文,饥声嗷嗷恬不闻。
山中道士睡不着,鞭龙起电驱风云。
天瓢点滴翻骏马,一日甘霖遍天下。
尽将昨夜赤千里,化作今朝青四野。
农家笑语无愁声,指日可望天太平。
熙朝真主圣且明,汉雨不待宏羊烹。
或言天民天自恤,或夸调燮有新术。
山中道士不言功,饱饭熟睡听松风。
在丁巳年孟秋和春戊午之时,已经有三个月没有下雨,真让人感到干旱的痛苦。低洼的田地和高高的垄上都弥漫着黄土,优良的种子几乎无法入土。富人家里的仓库锁得铁一样紧,老百姓的肚子却像雷声一样饥饿,泪水如雨。若再耽搁十天,天公不理,吃人的豺狼便会在磨牙。虽然官府悬赏祈祷的文书已经具备,但饥饿的呼声依然无人问津。山中的道士睡不着,鞭打着龙,驱赶着风云。天上的雨点如同翻腾的骏马,一天的甘霖便洒遍天下。将昨夜的赤色化作今朝的青绿,农家里笑语盈盈,无忧无虑,期待着天的太平。熙朝的真主圣明,汉地的雨水不必等到众羊被宰。有人说天会怜悯百姓,也有人夸口说调和气候有新法子。山中的道士不言功绩,只是饱餐之后熟睡,听着松风声。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常以民生疾苦为题材,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干旱之年,农民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社会动荡,诗人以道士祈雨为切入点,反映了人民对雨水的渴望和生存的艰辛,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祈雨为主线,描绘了干旱给农民带来的苦难以及道士的祈祷仪式,展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同情与关注。开头两句用“丁巳孟秋春戊午”交代了时空背景,紧接着通过“低田高垅皆黄埃”描述了干旱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描绘了富人锁仓、民众饥饿的对比,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们的苦痛。
在中间部分,山中道士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通过道士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希望。最后几句描绘了甘霖降临后的美好景象,农民欢声笑语,期待着安定的生活。整首诗在悲苦与希望之间游走,通过对比的手法,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干旱、民生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对自然和谐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山中道士”主要做什么?
A) 祈雨
B) 魂魄
C) 讲学
答案:A) 祈雨
诗中所描绘的农民的状况是怎样的?
A) 富裕
B) 饥饿
C) 安逸
答案:B) 饥饿
“甘霖”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绝望
B) 希望
C) 失落
答案:B) 希望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