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3:27
息壤诗
作者:苏轼 〔宋代〕
帝息此壤,以藩幽台。
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这片土地是上天创造的,围绕着幽静的台地。
有神灵在此守护,随时可以加以滋养。
帝王下令百姓,不敢随意开垦。
只有上天不言,以雷霆和雨水来降临。
百姓知晓这背后的意义,幸免于帝王的怒火。
但帝王对此一无所知,谁敢告知他呢?
帝王的愤怒不常,地面也因而震动。
使得百姓得知前因后果,成为民众的负担。
若没有坟墓,谁来取土?
唯有命运在此,所以才来射击。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之情。他的作品常常反映政治、人生、自然等多重主题。
《息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事的观察和思考,表现了对上天和帝王的无奈和思索。
《息壤诗》通过描绘上天创造的土地及其与帝王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命运、权力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诗中,苏轼通过对“帝”的描绘,揭示了权力的无知与民众的苦衷。诗的开头提到“帝息此壤”,指的是上天的创造与主宰,随后用“有神司之”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用“惟帝不言,以雷以雨”表明了自然的威严和不可预测性,暗示着帝王的无能与对人民的忽视。而“帝怒不常,下土是震”,则进一步强调了权力的短暂和无常,与之相对的是民众的苦难与承担。
整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联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深刻性。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对权力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思索,展现了他哲学化的思维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自然与人事、权力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思。
《息壤诗》的作者是哪位?
诗中“帝怒不常,下土是震”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