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31:38
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
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
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
(去岁钱塘见飞蝗自西北来,极可畏。
)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御。
扑缘发尾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
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
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
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
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
山中归时风色变。
中路已觉商羊舞。
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
従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
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县前已窖八千斛,(今春及今,得蝗子八千余斛。
)率以一升完一亩。
更看蚕妇过初眠,(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未用贺客来旁午。
先生笔力吾所畏,蹙踏鲍谢跨徐庚。
偶然谈笑得佳篇,便恐流传成乐府。
陋邦一雨何足道,吾君盛德九州普。
中和乐职几时作,试向诸生选何武。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1:38
《次韵章传道喜雨》
去年夏旱秋不雨,
海畔居民饮咸苦。
今年春暖欲生蝝,
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
口吻如风那肯吐。
前时渡江入吴越,
布阵横空如项羽。
去岁钱塘见飞蝗自西北来,
极可畏。
农夫拱手但垂泣,
人力区区固难御。
扑缘发尾困牛马,
啖啮衣服穿房户。
坐观不救亦何心,
秉畀炎火传自古。
荷锄散掘谁敢后,
得米济饥还小补。
常山山神信英烈,
捴驾雷公诃电母。
应怜郡守老且愚,
欲把疮痍手摩抚。
山中归时风色变。
中路已觉商羊舞。
夜窗骚骚闹松竹,
朝畦泫泫流膏乳。
従来蝗旱必相资,
此事吾闻老农语。
庶将积润扫遗孽,
收拾丰岁还明主。
县前已窖八千斛,
今春及今,得蝗子八千余斛。
率以一升完一亩。
更看蚕妇过初眠,
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未用贺客来旁午。
先生笔力吾所畏,
蹙踏鲍谢跨徐庚。
偶然谈笑得佳篇,
便恐流传成乐府。
陋邦一雨何足道,
吾君盛德九州普。
中和乐职几时作,
试向诸生选何武。
去年夏天干旱,秋天没有雨,
海边的居民喝着咸水苦不堪言。
今年春天温暖,蝗虫要复生,
地上杂草丛生多于土壤。
预感一旦出现蝗虫,
它们的口吻如风,怎会轻易吐息?
前些时候渡江来到吴越,
布阵在空中如同项羽。
去年在钱塘见到飞蝗从西北而来,
极为可怕。
农夫双手拱起,泪水直流,
人力微薄,实在难以抵御。
蝗虫扑打着,牛马也被困住,
啃噬衣物,穿进房屋。
坐视不救又何能心安,
火焰相传自古以来。
手握锄头,散掘者谁敢在后,
得米济饥,实在是微薄补救。
常山的山神可算英烈,
捴驾雷公,呵斥电母。
应当怜惜郡守老且愚,
想要抚摩那伤痕累累的土地。
山中归来时,风色已变。
中路上已觉商羊在舞。
夜晚窗前松竹骚动,
清晨田间乳汁流淌。
从来蝗虫和干旱必然相辅,
这是我从老农口中听来的。
希望能积累润泽,扫除这遗孽,
收拾丰年,回馈明主。
县前已储藏八千斛,
今春又得蝗虫八千余斛。
率以一升,完一亩。
更看蚕妇过初眠,
蚕一睡,蝗虫便不再生长。
未用贺客来旁边午餐。
先生的笔力我所畏惧,
蹙踏鲍谢,跨越徐庚。
偶尔谈笑中得佳篇,
便恐流传成乐府。
陋邦一雨何足道,
吾君盛德九州普。
中和乐职何时能作,
试问诸生选何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有极高的造诣,被誉为“苏东坡”。其作品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
这首诗作于宋代,当时正值干旱与蝗灾交织的时期,农民苦于自然灾害,生活困苦。苏轼在此背景下,写下了对自然灾害的感慨和对农民的同情,表达了对丰年的期望。
《次韵章传道喜雨》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农民困境的同情的诗。开篇便描绘了去年的干旱与居民饮水的困苦,设定了全诗的基调。接着,诗中对蝗虫的描写表现出对农田的威胁,蝗虫象征着不安定的自然环境,以及农民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蝗虫比作“口吻如风”的怪物,反映出对它的恐惧与无奈。接下来的描述中,苏轼用“拱手但垂泣”来传达农民的失望和绝望。诗中对蝗虫的描绘和对农民悲惨境遇的同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引入了常山神与雷公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对丰年的期望。诗人在等待雨水的同时,体现出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怀,表现了“君德九州普”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灾害的悲观无奈,也蕴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反映了苏轼深厚的人文关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农民困境的关怀。通过对蝗虫与干旱的描写,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同时寄托了对丰年的期待,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中提到的蝗虫主要象征什么?
A. 丰收
B. 灾难
C. 幸福
D. 繁荣
苏轼在诗中对农民的态度是?
A. 冷漠
B. 同情
C. 不屑
D. 讽刺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期盼?
A. 绝望
B. 理想社会
C. 战争
D. 寂静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