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相见欢 其一 畏卢写赠填词图,烟波澹沱,晴雨异态,寤寐西湖,辄倚此调。》

时间: 2025-04-29 21:33:36

诗句

湖边竹树玲珑。

不玲珑。

可惜一春烟雨太溟濛。

水痕蘸,晴光转,更惺忪。

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33:36

原文展示:

《相见欢 其一》 畏卢写赠填词图,烟波澹沱,晴雨异态,寤寐西湖,辄倚此调。 湖边竹树玲珑。不玲珑。可惜一春烟雨太溟濛。水痕蘸,晴光转,更惺忪。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西湖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湖边竹树的感慨。烟雨朦胧,湖面波光粼粼,晴天和雨天的变化都在这里体现出来。在湖边无论是清醒还是梦寐,作者都常常倚靠在这幅画的情调中。湖边的竹树既玲珑又不玲珑,似乎有些遗憾,春天的烟雨太过浓厚,湖水的痕迹轻轻浸染着,阳光透射出更清晰的轮廓,令人迷离。似乎在错把一江云气与吴淞江的景色剪裁。

注释:

  • 畏卢:指的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敬畏。
  • 烟波澹沱:形容湖面烟雾弥漫,波光淡淡的样子。
  • 寤寐:清醒或沉睡的状态。
  • 不玲珑:指竹树的形态不够精致。
  • 溟濛:形容雨雾弥漫,模糊不清的样子。
  • 水痕蘸:水面留下的痕迹轻轻浸染。
  • 惺忪:形容朦胧而又清醒的状态。
  • 吴淞:指的是吴淞江,象征着江河的气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树铮(约1640年-约1700年),清代诗人,字景舜,号云树,江苏人。徐树铮以其精湛的诗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风格清新而隽永。

创作背景:

《相见欢 其一》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逐渐平稳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西湖的景色生动地呈现出来。开头的“烟波澹沱”便勾勒出了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湖面如烟如雾,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接着,诗人引入晴雨的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仿佛在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词中“寤寐西湖,辄倚此调”的表达,流露出诗人对西湖的深情厚谊,随时随地都想依偎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湖边竹树玲珑”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感悟。虽然竹树的形态不够玲珑,然而在春雨的滋润下却显得更加生动。此时,诗人发出“可惜一春烟雨太溟濛”的感叹,透露出对春天短暂而美好的惋惜之情。最后一句“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则是一种对自然景象的艺术化处理,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自我情感的寄托。

整首词以西湖为背景,融入了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畏卢写赠填词图”: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敬畏,提到写作的动机。
  2. “烟波澹沱,晴雨异态”:描绘湖面的多种气象,展示自然的变化。
  3. “寤寐西湖,辄倚此调”:无论清醒还是梦中,西湖都是寄托情感的地方。
  4. “湖边竹树玲珑。不玲珑”:对竹树的细致描写,反映出对自然的观察。
  5. “可惜一春烟雨太溟濛”:感叹春天的雨雾太过浓厚,影响了景色的清晰。
  6. “水痕蘸,晴光转,更惺忪”:水面留下的痕迹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迷人。
  7. “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运用比喻,将自然景象艺术化,表达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将云气与江河的景象结合,展示艺术想象。
  • 拟人:如“水痕蘸”,赋予水以人的动作,增强画面感。
  • 对仗:如“晴雨异态”,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波:象征着朦胧与神秘。
  • 竹树:代表自然的清新与生机。
  • 春雨:象征着生命的滋养与短暂的美好。
  • 水痕: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烟波澹沱”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清晰的湖面
    b) 朦胧的湖面
    c) 风平浪静

  2. 诗中提到的“吴淞”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江
    c) 一座山

  3. 诗人对春天雨雾的态度是? a) 喜欢
    b) 惋惜
    c) 无所谓

答案:

  1. b) 朦胧的湖面
  2. b) 一条江
  3. b) 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徐树铮的《相见欢》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涉及到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感慨,但徐树铮更注重于细腻的自然景象,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人生哲理和情感的起伏。两者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树铮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自警三首 其三 上黄端明寿诗以伫期三入后一品见玄孙为韵 其六 橘香亭二首 其二 送许尉子云二首 其一 送双峰圣僧遗像还山 挽上官文季直二首 其二 予一病七十日心事牢落作诗自解 挽昭怀皇后诗二首 其一 送仲秉赴廷试五首 其五 送仲秉赴廷试五首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镸字旁的字 燕雀岂知鸿鹄之志 杳冥 爿字旁的字 青字旁的字 蛟客髯 抬揲 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泓澈 鼎字旁的字 镂冰斸雪 民不聊生 六月飞霜 赌誓发愿 穴宝盖的字 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云片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