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5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53:36
苏幕遮•帐畔听流苏响声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枕珊瑚,床玳瑁。
悬蛤初收,帐底容难照。
忘却流苏能转掉。
漫揭轻罗,傍动银钩了。
响原轻,声渐俏。
睡熟鹦哥,定不惊他觉。
和月和云和被抱。
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
枕着珊瑚,床上铺着玳瑁。
初收的蛤蜊,帐底的光芒难以映照。
忘记了流苏能够转动的事。
随意揭开轻薄的罗帕,轻轻碰动银钩。
声音轻柔,渐渐欢快。
睡得沉沉的鹦鹉,肯定不会惊醒他。
月光、云彩、被褥一起拥抱。
一夜春风,散去多少愁苦。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夜的温柔情景,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女诗人,擅长词曲,其作品多描写生活和情感,具有细腻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体验,尤其是对春夜的柔美与内心愁苦的释怀。
此首《苏幕遮•帐畔听流苏响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夜的温馨画面,诗人在帐畔安静地听着流苏的响声,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开头两句“枕珊瑚,床玳瑁”,不仅展示了高雅的生活品位,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富足。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帐底光线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淡淡感慨。流苏的轻轻摆动,像是在诉说着细腻的情感,让人忘却烦忧。随着“响原轻,声渐俏”的变化,诗人描绘出一种由静转动、由动转静的美妙,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
最后两句“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春风象征着希望与温暖,仿佛将所有的烦恼都随之驱散。全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愁苦的释然,深刻体现了明代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春夜里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情感的释然,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枕珊瑚”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贫困
B. 奢华
C. 简朴
D. 忧愁
诗人通过“流苏”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喜悦
C. 迷茫
D. 冷漠
“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希望
C. 无奈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春夜的情景,但更倾向于内心的失落与思念,而董以宁的《苏幕遮》则呈现出一种洒脱与释然的态度。两首诗虽都反映了女性的情感,但情绪基调却相对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