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6:0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6:02:11
念奴娇(中秋后一夕泊舟城外)
作者: 刘一止 〔宋代〕
水烟收尽,望汀萍千顷,银光如幂。
霜镜无痕清夜久,惟有惊鱼跳出。
月在杯中,我疑天赐,欢饮仍如璧。
姮娥应为,后期偿赛今夕。
遥想当日同盟,山斋孤讽,有新诗相忆。
聚散难常空怅望,萍梗飘流踪迹。
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
参横河侧,短篷清露时滴。
水面的烟雾渐渐散去,眼前的浮萍一片碧绿,银色的月光如同轻纱覆盖。
寒霜映照的镜子无痕迹,夜色已久,只有惊动的鱼儿跳出水面。
月亮在酒杯中,我疑是天上赐予的,欢饮之时仿佛是美玉。
嫦娥应该为此夜而感慨,今夕的美好似乎要在后期得到回报。
遥想当年同盟的情景,在山中的书斋孤独吟诵,唯有新的诗篇令人怀念。
聚散之间难免空虚怅望,漂流的萍梗显示了我的踪迹。
明年的明月,这个夜晚,我又能与谁来共赏呢?
在星河的边侧,短篷船上清露时滴。
作者介绍:
刘一止,字士元,号青山,宋代词人,善于抒发内心情感,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怀。他的词风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中秋节后,诗人泊舟于城外,望月思友,感受到时光流逝与聚散无常的惆怅。反映了对友人和过往时光的怀念,展现了淡淡的忧伤。
《念奴娇》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感悟与思考。开篇的“水烟收尽”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的夜晚场景,水面上的浮萍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诗人在此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惆怅,而这种情感随着酒杯中月光的映照不断升华。
“月在杯中,我疑天赐”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月亮的美丽使诗人感到欢愉,但同时也勾起了对友人的思念,尤其是“姮娥应为,后期偿赛今夕”中的“姮娥”,不仅是对嫦娥的引用,也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追忆。
整首词中,诗人通过“聚散难常空怅望”表达了对友人离散的无奈,明月与孤舟交织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对未来孤独的预感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的感悟,包含了对友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惆怅,深刻反映了人们在团圆与分别之间的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A. 嫦娥
B. 西施
C. 王异
“月在杯中,我疑天赐”这句的意思是?
A. 酒杯中的月亮
B. 月亮很美
C. 月亮让人陶醉
诗中提到的“聚散难常”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无奈与惆怅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篇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念奴娇(中秋后一夕泊舟城外)》这首词的美丽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