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29:32
原文展示:
马饥啮渴饮冰,北风卷地来峥嵘。
马悲踯躅人不行,日暮涂远千山横。
我谓行人止叹声,马当勉力无悲鸣。
白沟南望如掌平,十里五里长短亭。
腊雪销尽春风轻,火烧原头青草生。
远客还家红袖迎,乐哉人马归有程。
男儿虽有四方志,无事何须勤远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匹饥渴的马在冰雪中艰难前行的场景。北风卷着泥土,来势汹汹。马在悲伤地踱步,而人却无法前行,夕阳西下,远方的千山仿佛都变得横亘在眼前。我想,行人发出叹息声,但马儿应该尽力而行,不要悲鸣。往南望去,白沟的平坦如掌心,十里和五里之间有长短不同的亭子。腊雪融化后,春风轻拂,原野上燃烧过的地方,青草开始生长。远方的客人回家,红袖迎接,真是快乐啊,人和马都有归程。虽然男子心怀四方的志向,但无事时何必辛苦地走远路呢?
注释:
- 马饥:马因饥饿而啮食。
- 啮渴饮冰:啮食时渴望冰冷的水。
- 北风卷地:形容北风的猛烈,卷起地上的尘土。
- 踯躅:徘徊不前,形容马因悲伤而不愿走动。
- 涂远千山横:形容日暮时,远方的山峦似乎横亘在眼前,路途显得遥远。
- 白沟:地名,南望的地方。
- 腊雪:指冬天积雪。
- 火烧原头:指春天时,原野被阳光照射后,草地又恢复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在文学上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辞要简洁明了,重视内容的实质。
创作背景:
《马啮雪》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辛与人们对归家的渴望。诗中不仅描绘了马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强调了无事时应知足常乐。
诗歌鉴赏:
《马啮雪》通过生动的描绘与细腻的情感表现了在北风呼啸、道路艰难的环境中,人与马的共同经历。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饥渴马匹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与生存的艰难,给人以深刻的感受。马的悲鸣和人类的叹息,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悲怆。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春天的希望与归家的温暖,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尤其是“乐哉人马归有程”一句,传递出一种对归属与团聚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心中的温暖和美好愿景。
整首诗在意象上变化丰富,既有北风和腊雪的寒冷,也有春风和青草的生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生命的轮回和希望的永存。诗中还隐含着一种哲理,表达了对人生志向的思考,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应珍惜当下的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饥啮渴饮冰:马因为饥渴而啮食冰雪,表现出生存的艰难。
- 北风卷地来峥嵘:北风猛烈,似乎要卷起整个大地,形成了壮阔的场景。
- 马悲踯躅人不行:马因悲伤而停下脚步,人也无法前行,体现出一种无力感。
- 日暮涂远千山横:夕阳西下,远方的山峦显得更加遥远,象征着路途的艰辛。
- 我谓行人止叹声:我想,行人只能叹息,表达内心的无奈。
- 马当勉力无悲鸣:劝诫马儿应努力前行,不必悲鸣,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 白沟南望如掌平:描绘南方的平坦景象,形成对比。
- 十里五里长短亭:描绘了路途中的亭子,展现了空间的变化。
- 腊雪销尽春风轻:春风带走了腊雪,预示着新生。
- 火烧原头青草生:火后草再生,象征着生命的恢复。
- 远客还家红袖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回到家中,迎接的温暖。
- 乐哉人马归有程:人和马都有归程,体现出归家的乐趣。
- 男儿虽有四方志,无事何须勤远径:即使有志向,也要懂得珍惜当下,不必为无用的追求消耗精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沟南望如掌平”,将景物比作手掌,形象生动。
- 拟人:马被赋予了悲伤的情感,使得自然环境更具人性化。
- 对仗:如“十里五里长短亭”形成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通过马的艰辛与归家的喜悦,展现了生活中的苦与乐,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象征着奋斗和努力,代表着追求目标的精神。
- 北风:象征着艰难困苦的外部环境。
- 腊雪:象征着旧的、艰苦的时光。
- 春风: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红袖:象征着温暖的欢迎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
-
诗中提到的“远客”指的是什么?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人生的思考
-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但更强调了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忧愁。
-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与人生道路的思考,情感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欧阳修研究》
- 《宋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