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9:26
漆园著书五十二,致意最在逍遥游。
後来作者逐音响,百一未必知庄周。
幽人往往泥出处,俗士不可与庄语。
逍遥如何,一蛇一龙。
以无为当有,以守雌为雄。
与物无对,无内无外。
与民成功,有物有对。
左肘生杨观物化,右臂为鸡即时夜。
果若乘气有待游,如何六气无穷谢。
天之苍苍非正色,道真微妙安可得。
利害丛中火甚多,此心寂寞谁能识。
丈人春秋诚未高,视听聪明齿牙牢。
所为淳拙有深越,持置酷似巨山陶。
平生刚直折不得,目送飞鸿向宾客。
早束衣冠林底眠,非关暮年俗眼白。
种田百亩初为酒,买地一区今有宅。
家人岁计不婴心,两儿长不能措画。
迩来信己不问天,万事逍遥只眼前。
何必读书始晓事,此翁暗合庄生意。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9:26
致政王殿丞逍遥亭
漆园著书五十二,致意最在逍遥游。
後来作者逐音响,百一未必知庄周。
幽人往往泥出处,俗士不可与庄语。
逍遥如何,一蛇一龙。
以无为当有,以守雌为雄。
与物无对,无内无外。
与民成功,有物有对。
左肘生杨观物化,右臂为鸡即时夜。
果若乘气有待游,如何六气无穷谢。
天之苍苍非正色,道真微妙安可得。
利害丛中火甚多,此心寂寞谁能识。
丈人春秋诚未高,视听聪明齿牙牢。
所为淳拙有深越,持置酷似巨山陶。
平生刚直折不得,目送飞鸿向宾客。
早束衣冠林底眠,非关暮年俗眼白。
种田百亩初为酒,买地一区今有宅。
家人岁计不婴心,两儿长不能措画。
迩来信己不问天,万事逍遥只眼前。
何必读书始晓事,此翁暗合庄生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逍遥游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提到,自己在漆园中写了五十二本书,但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于逍遥的生活。后来的作者虽然逐渐听到了声音,但未必能理解庄子的思想。幽居的人常常被困于自己的处境,而世俗的人则无法理解庄子的言语。逍遥的境界如同一条蛇与一条龙,意味着无拘无束。要以无为的态度面对有为,以守雌的状态面对雄性。人与物之间没有对立,没有内外之分。和大众成功,意味着与物有对比。左肘生出杨树,便能观察事物的变化,右手臂则像是鸡在夜间活跃。假如真的能乘气而游,六气的无穷变化又怎么能被谢绝呢?苍苍的天空并非正色,真正的道理微妙而难以捉摸。在利害之间,火焰似乎特别多,而这颗心却常常寂寞无知。老人的春秋并不高,耳聪目明,牙齿牢固。他所追求的淳朴与深刻,持守的态度犹如巨山陶器。他一生刚直,无法屈折,目送飞鸿归向宾客。早晨在林间安静地入睡,与晚年的世俗眼光无关。种田百亩最初是为了酿酒,买地一块如今有了家。家中计较岁月不再牵挂,两儿长大却不能画出蓝图。最近我开始相信自己,不再问天,万事逍遥都在眼前。何必要读书才能明白事理?这位老人暗合庄子的思想。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理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常表达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庭坚晚年,表达了他对逍遥游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黄庭坚的《致政王殿丞逍遥亭》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对逍遥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全诗从漆园著书的经历切入,表达出一种对逍遥境界的向往。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引述,阐释了“无为”与“逍遥”的深刻内涵。他用“蛇”和“龙”比喻自由的状态,强调要以无为面对生活中的有为。诗中还有对人与物关系的思考,体现出道家哲学中“无内无外”的观念。
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如种田、酿酒、家庭琐事等,展现了一种宁静且充实的生活态度。尤其最后几句,表现出他对自身的信任和对逍遥生活的坚守,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刻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一种无为而治的逍遥生活态度,反映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认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漆园”象征着什么?
“逍遥”的状态在诗中如何比喻?
诗中表达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