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5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55:14
有意西游万玉峰,往来何可太匆匆。 知心能几片云外,回首应多明月中。 争供粟泥怀太白,终留梨实待兴公。 从今若枉诗相问,我住丹霞水竹丛。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游之旅的向往,虽然路途遥远,却不愿匆匆而行。心灵的知音又能有多少呢?回首往事,或许明月下的回忆更加深刻。为了追求理想,难道还要为太白的诗酒而忧虑?最终,我愿意留在梨树下,静待兴公的到来。从今以后,若是有人问我诗歌的事情,我便住在丹霞山的水竹丛中。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常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诗人与友人游历雪窦山时,表达了他对游历的向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往事的感慨与淡泊心境的追求。
这首诗在意境上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游历场景,诗人通过描绘西游的壮丽山川,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开篇“有意西游万玉峰”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营造了豪迈的气氛。接下来的“往来何可太匆匆”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匆忙的思考,提示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应当从容不迫。
“知心能几片云外”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暗示懂得他的人并不多,回首往事,明月照耀下的思绪更加清晰。诗人通过“争供粟泥怀太白”,引入李白这一历史典故,展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同时也表明了他不愿囿于世俗的态度。
最后两句“从今若枉诗相问,我住丹霞水竹丛”,更是将归隐的愿望与现实生活的简单化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平静生活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洒脱与淡泊,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执着。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理想与淡泊名利,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人对西游的态度是: A. 急于求成 B. 从容享受 C. 无所谓 D. 拒绝前往
“知心能几片云外”中的“云外”代表: A. 自然景观 B. 难以接近的理想 C. 诗人的朋友 D. 过往的记忆
诗中提到的“太白”是指: A. 唐代诗人李白 B. 一种花 C. 一种酒 D. 一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