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5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51:36
志非啄木在啄虫,
利觜似染虫血红。
木外无虫虫在中,
外视一啄殊不空。
人嗟木皮遭啮毁,
岂知虫多木心死。
木心无蠹木乃荣,
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
这首诗表达了我并不是像啄木鸟那样去啄食虫子,虽然我的嘴尖锐得像是沾染了虫子的鲜血。从外表看树干上并没有虫子,但虫子却在木心深处。人们叹息树皮遭受虫害,却不知道虫子已经使木心腐烂。只有木心没有虫害,树木才能茁壮成长。这样的虫害,像是国家的腐朽,怎么能以这样的嘴去啄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啄木”常用于比喻某些人或行为,意在指出表面行为与内在问题的差异。诗中提到的虫害,象征着国家或社会的腐朽现象。
作者介绍: 宋自逊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意象生动著称。他的诗歌常常结合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时期。诗人借用啄木鸟啄虫的形象,隐喻社会的腐化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啄木吟》通过啄木鸟的形象,深刻揭示了表面与内部的矛盾,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诗人以“啄木”作为切入点,首先强调了啄木鸟的功能——啄食木中的虫子,寓意揭露和消灭腐朽的力量。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作者将视角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指出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虫害,却忽略了木心已然腐烂的实质。这里的“虫”不仅是自然界的虫害,更象征了国家、社会的腐败。诗人以此警示读者,务必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象。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比与反讽,诗人将自然与社会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观察,也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增强了其警示性。诗末以“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收束,留下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和渴望,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啄木鸟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腐败与国家的危机,强调关注事物的本质而非表象,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也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诗词测试:
诗中“志非啄木”是什么意思?
A. 我是啄木鸟
B. 我并不是啄木鸟
C. 啄木鸟的志向
D. 啄木鸟的行为
诗中提到的“虫”象征什么?
A. 自然界的虫害
B. 社会的腐败
C. 人的内心
D. 国家繁荣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强调表象的重要性
B. 关注事物的本质与内在
C. 赞美自然之美
D. 描述啄木鸟的行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