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3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7:19
念奴娇 八月十三日感怀,用东坡韵,寄达云桂林
作者: 卢前 〔近代〕
那年今日,问将军眼底,跳梁何物。
血肉长城东海上,是我铜墙铁壁。
寸土黄金,头颅宁惜,战地飘红雪。
大场埋骨,可怜年少英杰。
遥想毅魄归来,无名墓道,茙草芃芃发。
不见瓯完身早死,不见倭奴摧灭。
三峡淹留,两京未复,白了元戎发。
也应含恨,吴淞江外残月。
在那年的今天,问将军你眼中所见的跳梁小丑是什么。
在东海之上,血肉铸就了长城,这就是我坚固的铜墙铁壁。
寸土如金,宁愿不惜自己的性命,让战场上飘扬着红色的鲜血。
在广袤的战场上埋葬了多少可怜的年轻英杰。
遥想那些有志之士归来,却在无名的墓道上,茙草繁茂生长。
看不到瓯江岸边的英勇之士早已陨落,也看不到倭贼被击溃。
三峡的水淹没了多少岁月,两京的失陷至今未能复兴,白了的元戎鬓发。
也应心怀遗憾,吴淞江畔的残月照耀着我。
作者介绍:卢前,近代诗人,深受传统诗词影响,常以历史和爱国情怀为主题,作品中常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雄的缅怀。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特定历史时期,反映了对国家战乱和英雄牺牲的感慨,尤其是在八月这个特定的日子,诗人通过回忆历史,表达对过去英雄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以感怀的形式,通过对将军的问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开篇以“那年今日”的时间指引,立刻将读者引入一种历史的对话中。诗中的“跳梁何物”不仅是对敌人的讽刺,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接下来,通过“血肉长城”的比喻,诗人强调了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所建立的防线,展现了国士无畏的精神和对土地的珍惜。“寸土黄金”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强调了捍卫家国的重要性。
诗中对“可怜年少英杰”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悲壮,年轻的英杰埋骨于战场,其悲哀令人心痛。后面的“无名墓道”则引发了人们对英雄最终命运的思考,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的牺牲是否被铭记?
在最后,诗人以“吴淞江外残月”作为结尾,意象充满了孤独和遗憾,历史的伤痛在月光下显得愈加清晰。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哀悼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感与历史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跳梁何物”是指什么?
A. 小人物
B. 英雄
C. 战争
“寸土黄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土地的珍惜
B. 对金钱的追求
C. 对战争的厌恶
“吴淞江外残月”象征什么?
A. 希望
B. 遗憾与孤独
C. 胜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