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念奴娇 八月十三日感怀,用东坡韵,寄达云桂林》

时间: 2025-05-05 09:37:19

诗句

那年今日,问将军眼底,跳梁何物。

血肉长城东海上,是我铜墙铁壁。

寸土黄金,头颅宁惜,战地飘红雪。

大场埋骨,可怜年少英杰。

遥想毅魄归来,无名墓道,茙草芃芃发。

不见瓯完身早死,不见倭奴摧灭。

三峡淹留,两京未复,白了元戎发。

也应含恨,吴淞江外残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7:19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八月十三日感怀,用东坡韵,寄达云桂林
作者: 卢前 〔近代〕

那年今日,问将军眼底,跳梁何物。
血肉长城东海上,是我铜墙铁壁。
寸土黄金,头颅宁惜,战地飘红雪。
大场埋骨,可怜年少英杰。

遥想毅魄归来,无名墓道,茙草芃芃发。
不见瓯完身早死,不见倭奴摧灭。
三峡淹留,两京未复,白了元戎发。
也应含恨,吴淞江外残月。

白话文翻译

在那年的今天,问将军你眼中所见的跳梁小丑是什么。
在东海之上,血肉铸就了长城,这就是我坚固的铜墙铁壁。
寸土如金,宁愿不惜自己的性命,让战场上飘扬着红色的鲜血。
在广袤的战场上埋葬了多少可怜的年轻英杰。

遥想那些有志之士归来,却在无名的墓道上,茙草繁茂生长。
看不到瓯江岸边的英勇之士早已陨落,也看不到倭贼被击溃。
三峡的水淹没了多少岁月,两京的失陷至今未能复兴,白了的元戎鬓发。
也应心怀遗憾,吴淞江畔的残月照耀着我。

注释

  • 跳梁何物:指一些无法成事的小人物,常用以形容敌人的渺小。
  • 血肉长城:比喻为国家和人民的牺牲所筑成的防线。
  • 寸土黄金:形容土地的珍贵,寸寸土地都要保护。
  • 大场埋骨:指战场上埋葬了许多英烈。
  • 无名墓道:表示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英雄们没有得到应有的纪念。
  • 瓯完:可能指代某位英烈或某个地方,具体不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前,近代诗人,深受传统诗词影响,常以历史和爱国情怀为主题,作品中常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雄的缅怀。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特定历史时期,反映了对国家战乱和英雄牺牲的感慨,尤其是在八月这个特定的日子,诗人通过回忆历史,表达对过去英雄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感怀的形式,通过对将军的问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开篇以“那年今日”的时间指引,立刻将读者引入一种历史的对话中。诗中的“跳梁何物”不仅是对敌人的讽刺,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接下来,通过“血肉长城”的比喻,诗人强调了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所建立的防线,展现了国士无畏的精神和对土地的珍惜。“寸土黄金”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强调了捍卫家国的重要性。

诗中对“可怜年少英杰”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悲壮,年轻的英杰埋骨于战场,其悲哀令人心痛。后面的“无名墓道”则引发了人们对英雄最终命运的思考,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的牺牲是否被铭记?

在最后,诗人以“吴淞江外残月”作为结尾,意象充满了孤独和遗憾,历史的伤痛在月光下显得愈加清晰。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那年今日,问将军眼底,跳梁何物:通过对话引入,提问将军眼中看到的敌人,暗指敌人的渺小与可鄙。
  • 血肉长城东海上,是我铜墙铁壁:强调国家防线的坚固性,是无数人用血肉筑成的。
  • 寸土黄金,头颅宁惜,战地飘红雪:强调为保卫土地而宁愿牺牲一切,战场上的鲜血如同雪花飘落。
  • 大场埋骨,可怜年少英杰:表现对年轻英雄的哀悼,感叹他们的英勇与牺牲。
  • 遥想毅魄归来,无名墓道,茙草芃芃发:怀念英雄归来的情景,强调他们在历史中被遗忘的悲哀。
  • 不见瓯完身早死,不见倭奴摧灭:感叹历史的不公,英雄未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刻。
  • 三峡淹留,两京未复,白了元戎发:指代国家失去的岁月,英雄的白发象征着沧桑的历史。
  • 也应含恨,吴淞江外残月:以残月结尾,寓意对历史的遗憾与不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血肉长城”比喻英雄们的牺牲。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残月象征着历史的遗憾和无尽的思念。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哀悼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感与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代表英雄的牺牲。
  • 黄金:象征土地的珍贵,反映出保护家园的决心。
  • 红雪:象征战斗的惨烈与牺牲的悲壮。
  • 无名墓道:象征历史的遗忘,英雄的无声无息。
  • 残月:象征孤独与遗憾,反映历史的伤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跳梁何物”是指什么?
    A. 小人物
    B. 英雄
    C. 战争

  2. “寸土黄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土地的珍惜
    B. 对金钱的追求
    C. 对战争的厌恶

  3. “吴淞江外残月”象征什么?
    A. 希望
    B. 遗憾与孤独
    C. 胜利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卢前的作品都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勇的赞美,但辛弃疾的表达更为豪放,卢前则更显沉重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参考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选》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簇水 忆横河红叶 簇水 戚氏 戚氏 归自白门,绿阴满径,流莺睍睆,好音动人,率然赋之,不自知其言之长也。 戚氏 秋夜 戚氏 戚氏 辑倚声集将成,复得阮亭新词并简 戚氏 丁巳沪上元夕 戚氏 戚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掷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洛洛 桂馥兰香 己字旁的字 崭露锋芒 两林 余律 中气不足 车字旁的字 門字旁的字 包含贞的词语有哪些 钻空子 大缪不然 克字旁的字 青字旁的字 量力而行 承嬗离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