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9:35
魏留十七助防边,埋没盐州十八年。
衣屦穷空委胡妇,糗粮辛苦待山田。
关河旧路频回首,腹背他时两受鞭。
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
魏留在边防工作了十七年,却在盐州埋没了十八年。
衣物和鞋子都已经破旧,留给胡妇的只有穷困的生活,
艰辛的粮食等待着山田的收成。
在关河的旧路上我频频回首,
当年遭受的鞭策如今仍然铭刻在心。
我究竟是能回家,还是战死沙场?
母亲在世时人去也已萧条。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主张变法,推动社会进步,现代化。王安石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高魏留》创作于王安石任职边防期间,反映了他对边防生活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及对母亲的忧虑。这首诗是在战争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写成,表现了士人对国家、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高魏留》是一首充满历史沧桑感和个人情感纠葛的诗。王安石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边防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中开篇直入主题,交代了自己在边防工作的经历,暗示了在国家危难时刻,个人的无奈与痛苦。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使用了“衣屦穷空委胡妇”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困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接下来的“关河旧路频回首”,则是对往昔的追忆与反思,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蕴含了对未来的无奈与迷惘。诗的最后两句“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更是将内心的挣扎推向高潮,生死未卜的归期与母亲离去的孤独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
整首诗不仅反映了王安石个人的经历与感情,同时也折射出士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与困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
整首诗围绕战争与个人的命运展开,表现了对国家与家庭责任的深切思考,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无奈与哀伤。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士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艰辛与孤独。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诗人王安石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衣屦穷空委胡妇”中的“胡妇”指的是?
A. 外族的妇女
B. 贫困的妇女
C. 战争中的妇女
D. 富有的妇女
诗中提到的“盐州”主要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战争的胜利
C. 生活的困顿
D. 家乡的美好
王安石的《高魏留》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与对生活的无奈,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人的经历和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