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

时间: 2025-05-01 02:40:36

诗句

手持官牒出神皋,迎客遥知贺酒醪。

照映里门非白屋,欺凌春草有青袍。

宦游虽晚何妨久,饿显从来不必高。

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遗儿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0:36

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

原文展示:

手持官牒出神皋,迎客遥知贺酒醪。
照映里门非白屋,欺凌春草有青袍。
宦游虽晚何妨久,饿显从来不必高。
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遗儿曹。

白话文翻译:

手里拿着官职的文书走出神皋,远远迎接客人时就知道要准备贺酒。
照耀着家门的不是白色的屋子,而是春草上有青袍的身影。
即使宦游生涯已经晚了,又何妨长久呢?
饿汉的显贵从来不在于高尚。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家法在这里,想必可以将清白的名声留给儿孙。

注释:

  • 官牒:官方文书,指任命或证明的文件。
  • 神皋:古地名,指的是神皋地区,可能是作者的居住地或重要地点。
  • :酒的意思,通常指的是酿造的酒。
  • 青袍:指的是官员的服装,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 宦游:指的是官员出外任职或旅行。
  • :显赫、显耀,指地位或名声。
  • 家法:家族的规矩和传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孝友父兄家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的观念。古代社会中,家庭的教育和家规对个人的影响极其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改革与创新,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福利。王安石的诗歌以清新、明快著称,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王安石任职期间,表达了对朋友朱兄的送别之情。朱兄即将返回故乡,王安石对他的未来充满祝愿,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生涯的感慨和对家族传统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祝福。开头几句,诗人描绘了自己手持官牒的形象,暗示了他在官场中的身份与角色,同时也展现了迎接友人的热情。接着,春草与青袍的对比,体现了官员与自然的和谐,暗示着人应与自然相融,保持清白和本色。

中间几句则进一步探讨了宦游的意义,王安石认为宦游虽晚,但只要能长久地保持清白和正直,就不必在乎名利的高低,展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而最后两句则重申了传统家族观念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美德。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手持官牒出神皋:描绘了诗人作为官员的身份,手中持有任命文件走出地方,象征着他在官场上的活跃。
  • 迎客遥知贺酒醪:表示迎接朋友回乡的欣喜,提前准备了酒水,传递出热情友好的情感。
  • 照映里门非白屋:暗示诗人的家并不普通,表明了身份的象征,同时“白屋”也可能暗指普通百姓的生活。
  • 欺凌春草有青袍:青袍代表官员的地位,与春草形成对比,强调官员与大自然的关系。
  • 宦游虽晚何妨久:表达了即使在官场上任职时间不长,但只要能够长久地保持清白,就没有关系。
  • 饿显从来不必高:强调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道德。
  • 孝友父兄家法在:重申了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期望后代能够继承良好的家风。
  • 想能清白遗儿曹:希望子孙能够继承清白的名声,发扬光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春草”与“青袍”,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青袍象征着官员身份,春草则象征着自然与平民生活。
  • 比喻:通过“官牒”与“贺酒醪”展现官场与人情的交织。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同时强调了清白正直的价值观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官牒:象征权力与地位。
  • 酒醪:象征友谊与庆祝。
  • 青袍:象征官员身份与责任。
  • 春草:象征自然与生活的质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官牒”指什么? A. 书信
    B. 官职文书
    C. 诗词
    D. 书籍

  2. “孝友父兄家法在”中提到的家法主要指什么? A. 家族的财富
    B. 家族的规矩与传统
    C. 家族的历史
    D. 家族的地位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送别与祝福
    B. 家族的财富
    C. 官场的生活
    D. 自然的美景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与李白的《送友人》都具有送别主题,但王安石更强调家庭伦理与人生哲理,而李白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壮丽的景色描绘。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赏析》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金缕曲(贺赵松庐) 金缕曲·寒雅 金缕曲 其三 题中吴吴老行看子 金缕曲 赠春庚 金缕曲 金缕曲 金缕曲 次辛稼轩韵,与冯超然听老妓琵琶 金缕曲 戊寅元夕 金缕曲·题万红友凤砚,朱鸟庵旧藏,今归水香村夫 金缕曲·次和养浩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女字旁的字 止知其一,未知其二 绛简 养目 隶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径截 又字旁的字 邮市 丧家之犬 方字旁的字 神气活现 福星高照 救饥拯溺 肚里打稿 朴结尾的成语 包含氓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