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7:17
送王景彝学士使虏
梅尧臣 〔宋代〕
持节共知过碣石,
衔芦相背有飞鸿。
地寒狐腋著不暖,
沙阔马蹄行未穷。
陇上牛羊冲密霰,
帐前徒御立酸风。
归时莫问程多少,
却到河湟杏萼红。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知道你将要持节经过碣石,飞鸿在芦苇丛中飞翔,似乎在相互呼应。这里的土地寒冷,狐狸的腋下却无法温暖,沙地宽阔,马蹄的行踪似乎还没有尽头。陇山上的牛羊在密集的霜雪中冲撞,帐篷前的骑士在强烈的寒风中伫立。归来的时候无须询问路程有多远,最终还是能到达河湟,看到杏花的红色盛开。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的典故,但诗中的意象和环境描写展示了古代士人出征的艰辛与归乡的期盼,反映出一种士人情怀和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景彝出使契丹(今东北地区)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同时也蕴含着对归乡的期待。
这首《送王景彝学士使虏》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和祝福。梅尧臣在诗中通过“持节共知过碣石”开篇,直接点出友人的使命,随后便用“衔芦相背有飞鸿”描绘出一种孤独的旅程。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寒冷的环境、辽阔的沙地等意象,渲染出出征途中的艰辛与不易。
尤其是在“地寒狐腋著不暖,沙阔马蹄行未穷”一句中,诗人用“狐腋”与“马蹄”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环境的恶劣与士人出征的艰难,深刻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外出征途的无奈与悲壮。最后两句“归时莫问程多少,却到河湟杏萼红”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归来时的期待。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既描绘了出征的艰辛,又寄托了对归乡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感和风范。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归乡的期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出征的关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古代士人重情重义的精神风貌。
诗中提到的“碣石”指的是哪个地名?
A. 广东
B. 山西
C. 四川
D. 辽宁
“衔芦相背有飞鸿”中,飞鸿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孤独
C. 冷漠
D. 归乡
诗中提到的“河湟”象征着什么?
A. 军事
B. 归乡的地方
C. 远方的异乡
D. 战争的开始
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离别的感伤,风格则更为豪放。而梅尧臣的这首诗则更加细腻,注重环境描写,情感更为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