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4:1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4:15:04
晚爱池上清,群峰对檐隙。常恐云气生,坐令苍翠隔。复绕曲塘阴,映实孤花拆。谁知禅者居,来伴使君适。
黄昏时分,池塘上的水清澈见底,群山在屋檐之间映现。常常担心云雾突生,坐在这里反而让苍翠的山色隔绝了视线。又绕过曲折的塘边阴影,映照着孤零零的花朵。谁知道这里居住着一位禅者,来陪伴这位使君的悠然。
“禅者”的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淡泊名利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梅尧臣的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禅者的出现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梅尧臣(1002-1060),字梦得,号白石,宋代诗人,与欧阳修、苏轼等人齐名,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内容多反映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游览某处山水之际,表现了他对自然清幽环境的喜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梅尧臣的《陪武平游雅上人房卞峰亭》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晚爱池上清”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黄昏氛围,随即通过“群峰对檐隙”展现出山与人居的和谐关系,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共处的美好意境。
接下来的“常恐云气生,坐令苍翠隔”中,诗人表露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担忧,以云雾的生起象征着对宁静生活的潜在威胁。而“复绕曲塘阴,映实孤花拆”则通过描绘塘边的曲折与孤独的花朵,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孤寂与惆怅的情感。
最后一句“谁知禅者居,来伴使君适”则转折出乎意料,带来一丝温暖与安宁。此句不仅表现了禅者的悠然自得,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的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风格。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和谐生活的追求。
诗中“晚爱”指的是哪个时段?
诗中提到的“禅者”象征着什么?
“群峰对檐隙”中的“檐隙”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