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3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6:45
秋暑二首
作者:杨万里
追凉能到竹溪无,
隔水斜阳未肯脯。
剩暑不蒙蕉扇扇,
细云聊债月梳梳。
全诗翻译:
追寻凉意,能否抵达竹溪?隔着水面,斜阳似乎不愿意收敛它的热度。剩下的暑气连蕉扇都无法驱散,只有细细的云朵,轻轻梳理着月光。
此诗的意象中,竹溪、斜阳、蕉扇等,均来自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寄托。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与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气候变化的时代。诗人借秋日的炎热,表达了对凉爽环境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杨万里的《秋暑二首》在描写秋日的炎热与对凉爽的向往之间,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自然观察。诗句开头以“追凉能到竹溪无”引入,表现出一种对清凉环境的渴望,竹溪象征着自然清凉的理想之地,然而现实的“隔水斜阳”却让这一理想难以实现。这里的“斜阳”不仅是对光线的描绘,更是对热气的暗示,强调了暑气的余留。
接着,诗人提及“剩暑不蒙蕉扇扇”,蕉扇的无力再次突显了炎热的持续。诗人用“细云聊债月梳梳”来结尾,细云似乎在轻轻拂过月光,增添了一种恬静与明朗的意象,使得炎热与凉爽之间的对比更加鲜明。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气候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秋日的炎热与对清凉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对比与意象,诗人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对美好环境的追求。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竹溪”主要象征什么?
A. 热情
B. 清凉
C. 干燥
答案:B
填空题:诗中的“斜阳未肯脯”意指__。 答案:斜阳不愿退去。
判断题:诗人对秋日的炎热表示乐观。
答案:错误。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能够全面理解《秋暑二首》的诗意、背景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