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立秋日》

时间: 2025-04-27 18:03:14

诗句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3:14

原文展示: 立秋日 令狐楚 〔唐代〕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白话文翻译: 平日里本就多愁善感,到了新秋时节更是容易感到悲伤。 燕子的鸣叫声仿佛在表达惜别之情,柳树的枝条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为国家效力终究未能有所补益,回家的日子也遥遥无期。 心中的旧日情感,比去年更加苦涩。

注释:

  • 平日本多恨:平日里就常常感到遗憾和不满。
  • 新秋偏易悲:秋天本就容易引发人的悲伤情绪。
  • 燕词如惜别:燕子的叫声听起来像是在惜别。
  • 柳意已呈衰:柳树的枝条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 事国终无补:为国家效力却未能有所贡献。
  • 还家未有期: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
  • 心中旧气味:心中的旧日情感。
  • 苦校去年时:比去年更加苦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令狐楚(766-837),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美,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这首诗写于立秋之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国家事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立秋时节,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事务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立秋为背景,通过对燕子和柳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国家事务的无奈。诗中“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燕子的叫声比作惜别之词,柳树的衰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形象生动。后两句“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事务的无力感和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 平日本多恨:表达了作者平日里就常常感到遗憾和不满。
  • 新秋偏易悲:秋天本就容易引发人的悲伤情绪,作者在此基础上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 燕词如惜别:运用拟人手法,将燕子的叫声比作惜别之词,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柳意已呈衰:通过柳树的衰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 事国终无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事务的无力感。
  • 还家未有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心中旧气味:指作者心中的旧日情感。
  • 苦校去年时:比去年更加苦涩,表达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燕词如惜别”,将燕子的叫声拟人化为惜别之词。
  • 象征:如“柳意已呈衰”,通过柳树的衰败象征时光的流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国家事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燕词:燕子的叫声,象征着惜别和时光的流逝。
  • 柳意:柳树的枝条,象征着衰败和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燕词如惜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2. 诗中“柳意已呈衰”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时光的流逝 C. 秋天的丰收
  3. 诗中“事国终无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国家的热爱 B. 对国家的无力感 C. 对国家的期待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同样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对比: 杜甫的《秋兴八首》与令狐楚的《立秋日》都是以秋天为背景,但杜甫的诗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而令狐楚的诗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望海潮(题双岩堂) 长相思 临江仙 临江仙(稚川生日) 生查子 西江月(雪中) 满庭芳(答景卢遣怀) 生查子(姚母寿席,以龟游莲叶杯酌酒) 满江红 生查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平滑 寓言 文字旁的字 如水投石 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癶字旁的字 斗升之水 倒戈卸甲 羲皇 牙字旁的字 邑字旁的字 招贤礼士 月圆花好 震惊 迁云 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