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一丛花 题西宁长春寺》

时间: 2025-07-28 21:30:40

诗句

弯头锦石似天屏。

斜对寺门青。

人家尽在芙蓉瓣,恨苍翠、沾湿窗棂。

花半未名,禽多有姓,镇日共松亭。

天然生就白云城。

万嶂绕空冥。

春归此地无人见,尽花气、薰煞仙灵。

香雨渐消,频生皓月,缓步过前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1:30:40

原文展示

一丛花 题西宁长春寺
作者:屈大均 〔明代〕

弯头锦石似天屏,
斜对寺门青。
人家尽在芙蓉瓣,
恨苍翠沾湿窗棂。
花半未名,禽多有姓,
镇日共松亭。
天然生就白云城,
万嶂绕空冥。
春归此地无人见,
尽花气薰煞仙灵。
香雨渐消,频生皓月,
缓步过前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寺庙周围自然景观的画面,弯曲的石头像天幕一样,寺门的青色景象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人家隐匿在芙蓉花瓣之下,令人惋惜的是翠绿的植物沾湿了窗棂。花还未完全盛开,鸟儿却多得有名字,整日与松树亭子相伴。这里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白云环绕的城堡,四周高山耸立,空中似乎没有边际。春天的到来在这里无人察觉,花香重重使得神仙的灵气都为之窒息。香雨渐渐消散,明亮的月亮频频升起,诗人缓步走过水边。

注释

  • 弯头锦石:指形状弯曲的美丽岩石。
  • 似天屏:像天幕一样的屏障。
  • 芙蓉瓣:指荷花的花瓣。
  • 恨苍翠:惋惜翠绿的植物。
  • 窗棂:窗框。
  • 禽多有姓:指鸟类繁多且各有名。
  • 松亭:松树下的亭子。
  • 白云城:比喻如白云般的仙境。
  • 薰煞:形容花香浓郁,令人陶醉。
  • :水边的小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1569年—1643年),字宗愈,号陶庵,明代诗人、散文家。屈大均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屈大均游历西宁长春寺时,寺庙的宁静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美丽深深吸引了他,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灵性世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屈大均的《一丛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长春寺的幽静和自然的和谐美。诗的开头以“弯头锦石似天屏”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石头的形状与天幕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人家尽在芙蓉瓣”展现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仿佛人们的生活也融入了花的世界中。

诗中反复提到自然的气息和生机:“花半未名,禽多有姓”,不仅描绘了花朵的娇美和鸟类的生动,也暗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诗人通过“春归此地无人见,尽花气薰煞仙灵”表达了他对春天来临的无奈与遗憾,尽管春天带来了美丽的花香,却无人欣赏,显得格外孤独。

整首诗在意象上相互呼应,层次分明,情感细腻,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弯头锦石似天屏:描绘了弯曲的美丽岩石像天幕一样的景象,暗示出自然的壮丽。
  2. 斜对寺门青:寺门的青色与自然景色相呼应,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
  3. 人家尽在芙蓉瓣:人们的生活隐匿在如花瓣般的环境中,表现出自然与人居的和谐。
  4. 恨苍翠沾湿窗棂:惋惜翠绿的植物湿润了窗框,表达出一种温柔的忧伤。
  5. 花半未名,禽多有姓:花朵尚未完全盛开,鸟儿多得有名,描绘出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6. 镇日共松亭:指人们整日与松亭相伴,展现了闲适的生活状态。
  7. 天然生就白云城:自然生成的景观如白云般的仙境,强调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8. 万嶂绕空冥:四周高山环绕,表现出空灵与深邃。
  9. 春归此地无人见:春天的到来无人察觉,表达孤独的感受。
  10. 尽花气薰煞仙灵:花香浓郁,令人陶醉。
  11. 香雨渐消,频生皓月:香气与雨水渐渐消散,明月频现,营造出宁静的气氛。
  12. 缓步过前汀:诗人缓步走过水边,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似天屏”)、拟人(“禽多有姓”)、对仗(“香雨渐消,频生皓月”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春天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淡然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锦石: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坚韧。
  • 芙蓉瓣:象征着纯洁和美丽的人居环境。
  • 苍翠:象征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繁茂。
  • 白云城: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与超凡脱俗的境界。
  • 香雨:象征着自然的恩赐和灵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弯头锦石”指的是: A. 山峰
    B. 岩石
    C. 水流

  2. “人家尽在芙蓉瓣”的意思是: A. 人们生活在花瓣下
    B. 人们生活在城市中
    C. 人们生活在山里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春天的欢庆
    B. 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
    C. 对孤独的感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秋景与人居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屈大均《一丛花》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自然美景,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但屈大均更强调人文情感的交融,而王维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屈大均诗词集》
  • 《明代诗歌的风格与主题》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释奠诗应令 释奠诗应令 释奠诗应令 释奠诗应令 长相思·长相思 长相思二首杂言 其二 长相思二首杂言 其一 杂曲三首 其三 杂曲三首 其二 杂曲三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毋字旁的字 雨后送伞 絶力 匡振 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狰狞可畏 髟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方正之士 装理 要密 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匕字旁的字 夫妻无隔夜之仇 热丧 齲字旁的字 欠债还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