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8 21:3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1:30:40
一丛花 题西宁长春寺
作者:屈大均 〔明代〕
弯头锦石似天屏,
斜对寺门青。
人家尽在芙蓉瓣,
恨苍翠沾湿窗棂。
花半未名,禽多有姓,
镇日共松亭。
天然生就白云城,
万嶂绕空冥。
春归此地无人见,
尽花气薰煞仙灵。
香雨渐消,频生皓月,
缓步过前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寺庙周围自然景观的画面,弯曲的石头像天幕一样,寺门的青色景象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人家隐匿在芙蓉花瓣之下,令人惋惜的是翠绿的植物沾湿了窗棂。花还未完全盛开,鸟儿却多得有名字,整日与松树亭子相伴。这里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白云环绕的城堡,四周高山耸立,空中似乎没有边际。春天的到来在这里无人察觉,花香重重使得神仙的灵气都为之窒息。香雨渐渐消散,明亮的月亮频频升起,诗人缓步走过水边。
作者介绍:屈大均(1569年—1643年),字宗愈,号陶庵,明代诗人、散文家。屈大均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屈大均游历西宁长春寺时,寺庙的宁静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美丽深深吸引了他,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灵性世界的向往。
屈大均的《一丛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长春寺的幽静和自然的和谐美。诗的开头以“弯头锦石似天屏”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石头的形状与天幕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人家尽在芙蓉瓣”展现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仿佛人们的生活也融入了花的世界中。
诗中反复提到自然的气息和生机:“花半未名,禽多有姓”,不仅描绘了花朵的娇美和鸟类的生动,也暗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诗人通过“春归此地无人见,尽花气薰煞仙灵”表达了他对春天来临的无奈与遗憾,尽管春天带来了美丽的花香,却无人欣赏,显得格外孤独。
整首诗在意象上相互呼应,层次分明,情感细腻,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似天屏”)、拟人(“禽多有姓”)、对仗(“香雨渐消,频生皓月”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春天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淡然的生活哲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弯头锦石”指的是:
A. 山峰
B. 岩石
C. 水流
“人家尽在芙蓉瓣”的意思是:
A. 人们生活在花瓣下
B. 人们生活在城市中
C. 人们生活在山里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春天的欢庆
B. 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
C. 对孤独的感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