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释奠诗应令》

时间: 2025-07-27 16:34:21

诗句

敬逊三德。

厥修六艺。

师圣发蒙。

尊儒启滞。

若括资羽。

如金待砺。

雅道聿兴。

教学无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6:34:21

原文展示: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师圣发蒙。尊儒启滞。若括资羽。如金待砺。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尊敬谦逊培养三种美德,努力学习六种技艺。向圣人学习启蒙智慧,尊重儒家思想启发停滞不前的人。就像收集羽毛一样积累知识,如同金属需要磨砺才能锋利。高雅的学问逐渐兴起,教育和学习永不停止。

注释: 字词注释:

  • 敬逊:尊敬和谦逊。
  • 三德:指三种美德,具体内容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不同,通常包括仁、智、勇等。
  • 厥修:努力学习。
  • 六艺: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 师圣:向圣人学习。
  • 发蒙:启蒙,启发智慧。
  • 尊儒:尊重儒家思想。
  • 启滞:启发停滞不前的人。
  • 若括资羽:像收集羽毛一样积累知识。
  • 如金待砺:如同金属需要磨砺才能锋利。
  • 雅道:高雅的学问。
  • 聿兴:逐渐兴起。
  • 教学无替:教育和学习永不停止。

典故解析:

  • 三德和六艺:这些概念源自儒家教育,强调个人修养和全面发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总(约519年—约594年),字总持,南朝陈文学家,曾任陈朝的官员。他的诗歌多表现儒家思想和道德修养,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对儒家教育的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当时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教育和学习被视为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强调了儒家教育的重要性和持续性。诗中提到的“三德”和“六艺”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师圣发蒙”和“尊儒启滞”则表达了通过学习圣人和儒家思想来启发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愿望。诗的最后两句“雅道聿兴,教学无替”强调了高雅学问的兴起和教育的持续性,体现了作者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敬逊三德:强调尊敬和谦逊是培养三种美德的基础。
  • 厥修六艺:指出努力学习六种技艺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 师圣发蒙:通过向圣人学习来启蒙智慧。
  • 尊儒启滞:尊重儒家思想以启发停滞不前的人。
  • 若括资羽:比喻积累知识如同收集羽毛。
  • 如金待砺:比喻学习如同金属需要磨砺才能锋利。
  • 雅道聿兴:高雅的学问逐渐兴起。
  • 教学无替:教育和学习永不停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若括资羽”和“如金待砺”,通过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表达效果。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敬逊三德”与“厥修六艺”,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儒家教育的重要性和持续性,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水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资羽:比喻知识的积累。
  • 金待砺:比喻学习的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德”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仁 B. 智 C. 勇 D. 礼
  2. “若括资羽”中的“资羽”比喻什么? A. 财富 B. 知识 C. 权力 D. 地位
  3. 诗的最后一句“教学无替”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教育的重要性 B. 教育的持续性 C. 教育的改革 D. 教育的传统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诗词对比:

  • 与《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比,探讨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方法。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相关查询

寄贾岛 鹳雀楼晴望 广陵曲 赠越客 远水 赠别北客 送僧归金山寺 塞下曲二首 中秋月 春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脚镣 终结尾的成语 亅字旁的字 顺水顺风 反文旁的字 帽盔 得意忘形 责黜 畏死贪生 釒字旁的字 頁字旁的字 馬字旁的字 正身清心 广而言之 排当 附耳低言 俗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