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正月十日夜大雷震》

时间: 2025-05-02 20:21:06

诗句

人言有物司鼓,春到扬桴发声。

但要蛰虫启户,何须一许震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21:06

原文展示:

人言有物司鼓,春到扬桴发声。但要蛰虫启户,何须一许震惊?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春天的到来是有一种东西在掌控,它像鼓声一样响亮;但若想让蛰伏的虫子们开始活动,何必非得用雷声来惊动它们呢?

注释:

  • 物司鼓:指掌管春天的神秘力量或自然现象,意为春天的来临如同打鼓一般唤醒万物。
  • 扬桴:扬起鼓槌,象征着春天的声音。
  • 蛰虫:指冬眠的虫子,象征万物复苏。
  • 启户:开启门扉,寓意迎接生机与新生命。
  • 震惊:震动与惊扰,引申为强烈的声响或变化。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蛰虫”与“启户”可以联系到古代对于春天的观念。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蛰虫苏醒则是自然变化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石湖,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正月,正值春回大地之际,雷声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通过对雷声的描绘,反映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对春天柔和唤醒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正月十日夜大雷震》以雷声引入春天的主题,开头以“人言有物司鼓”引起读者的好奇,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春到扬桴发声”,直接将春天的到来与鼓声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然的复苏。诗人在这里用雷声来象征春天的强烈到来,却在最后一句中流露出一种温柔的态度:“但要蛰虫启户,何须一许震惊?”这句话仿佛在提醒我们,春天的到来不必依赖雷声的轰鸣,自然的复苏可以是轻柔和细腻的。整首诗在表现春天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学:大自然的变化常常是悄然无声的,真正的美好在于细腻的触感与感知。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言有物司鼓”:开篇引言,暗示对春天来临的期待与神秘。
    • “春到扬桴发声”:春天的到来如鼓声般响亮,传达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
    • “但要蛰虫启户”:暗示春天想要唤醒万物,不必依赖外部的轰动。
    • “何须一许震惊?”:反问句,表达出对自然温和变化的推崇与赞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来临比作鼓声,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加深了思考的深度。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春天的温柔与自然的力量,提醒人们去关注那些细微的变化,而非外界的喧嚣。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
  • 雷声: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蛰虫:象征着潜伏的生命,代表着希望的萌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扬桴”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声音
    • B. 田园风光
    • C. 冬天的寒冷
  2. 诗人用“震惊”来形容什么?

    • A. 大自然的变化
    • B. 雷声的迫力
    • C. 人们的惊慌
  3. 诗中提到的“蛰虫”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生命的复苏
    •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与《正月十日夜大雷震》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前者更侧重春天的晨光与生机,而后者则强调雷声的到来与自然的温和变化。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生平与作品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其一 游三洞 念奴娇 其三 述怀和赵宰通甫韵 念奴娇 其二 县圃达观赏岩桂 涵碧亭 其二 题石洞 涵碧亭三首 涵碧亭三首 涵碧亭三首 粉蝶儿·绕舍清阴 小重山·风颭池荷雨盖翻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废然而返 倒八字的字 死无葬身之地 杯茗之敬 斗字旁的字 弃公营私 句眼 驺驾 朱紫相夺 包含风的成语 飞字旁的字 案具 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连锁反应 包含荜的成语 置锥之地 兀字旁的字 立刀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