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2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21:06
人言有物司鼓,春到扬桴发声。但要蛰虫启户,何须一许震惊?
有人说,春天的到来是有一种东西在掌控,它像鼓声一样响亮;但若想让蛰伏的虫子们开始活动,何必非得用雷声来惊动它们呢?
本诗中提到的“蛰虫”与“启户”可以联系到古代对于春天的观念。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蛰虫苏醒则是自然变化的象征。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石湖,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本诗写于正月,正值春回大地之际,雷声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通过对雷声的描绘,反映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对春天柔和唤醒的向往。
《正月十日夜大雷震》以雷声引入春天的主题,开头以“人言有物司鼓”引起读者的好奇,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春到扬桴发声”,直接将春天的到来与鼓声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然的复苏。诗人在这里用雷声来象征春天的强烈到来,却在最后一句中流露出一种温柔的态度:“但要蛰虫启户,何须一许震惊?”这句话仿佛在提醒我们,春天的到来不必依赖雷声的轰鸣,自然的复苏可以是轻柔和细腻的。整首诗在表现春天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学:大自然的变化常常是悄然无声的,真正的美好在于细腻的触感与感知。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中提到的“扬桴”指的是什么?
诗人用“震惊”来形容什么?
诗中提到的“蛰虫”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