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4:1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4:18:19
海幢寺
作者: 岑徵 〔明代〕
地从虞苑坼,门对白云遥。
蜃气迷花雨,钟声接海潮。
花田淹旅食,莲社日相招。
不学无生法,锱尘何处销。
这片土地从虞苑分开,寺门遥望对面的白云。
蜃气迷离了花雨,钟声与海潮相接。
花田淹没了旅人的食宿,莲社每天邀请人来。
如果不学习无生法,尘埃又能在哪里消散呢?
诗中提到的“虞苑”,出自古代诗文中对美好境地的描绘,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蜃气则与《庄子》中描绘的梦境、幻影相关,表达了对现实的迷惘和逃避。无生法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超越生死和物质的束缚。
岑徵,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此诗创作于岑徵游览海幢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佛教思想对他心灵的影响。
《海幢寺》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寺庙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心灵的深刻思考。首句“地从虞苑坼”将诗意引入,暗示着尘世的纷扰与理想境地的分离。接着“门对白云遥”,给人以开阔的视觉感受,仿佛在诉说人们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
“蜃气迷花雨,钟声接海潮”则运用蜃气的幻影与海潮的钟声,形成了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让人沉浸其中。随后的“花田淹旅食,莲社日相招”则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人间仙境的美好,诱使旅人驻足。
最后两句“不学无生法,锱尘何处销”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不理解人生的无常与空性,尘世的琐事又能在哪里解脱?整首诗在自然美与人生哲理之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给读者带来了深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寺庙的和谐美,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心灵的归属,表达了对佛教哲理的思考与向往,呼唤人们在繁杂的生活中寻求宁静与解脱。
诗中提到的“蜃气”在此句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不学无生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