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4:36
谢傅监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好士如好色,昔闻今则无。
平生席为门,未识长者车。
旷士慕林谷,羁人辱泥涂。
愿为执鞭役,莫顺下风趋。
去年辱公先,怀刺留寓居。
我往拜其门,鸑鷟鸣高梧。
论交不计年,取材忘其愚。
一寒我如此,百镒公无余。
今年贺公归,乃复过我庐。
当使有近行,应门有长须。
小家不耐事,鸡飞犬升闾。
莫归自有恨,亲颜一何娱。
汝家吾无忧,能致贤大夫。
吴公汉庭右,贾生世用疏。
平分太仓粟,尽读邺侯书。
士为知己留,不为食有鱼。
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士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诗中的“好士”比作“好色”,昔日的理想如今已不复存在。作者自述平生与社会接触不多,未曾见过长辈的车马。诗人感慨有志之士向往自然山林,而被羁绊的人则生活在泥泞中。他愿意为人驱赶马匹,而不是迎合世俗的风气。去年曾因公事受到侮辱,怀着愤懑的心情在此居住。
他曾拜访傅监的门庭,听到高梧上鸣叫的鸑鷟,感慨交友不在乎年限,而是能否取材于他人之愚。尽管自己一无所有,但那位公子却依然无所剩余。今年他为公子归来感到高兴,再次回到自己的住所。在这里,他期望有长须的访客来访。
小家对于琐事难以忍受,鸡犬相闻。若不归去,心中总有遗憾,亲友相聚之时却感到无比欢乐。对方的家让他没有忧虑,能够招揽贤良之士。提到古代的吴公和汉庭的贾谊,平分太仓的粮食,尽情阅读邺侯的书籍。士人愿意为知己留守,而不是为了填饱肚子。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100),宋代诗人,因其作品深邃而被誉为“诗中之士”。他在诗歌中常表现出对士人理想和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愈发突出,诗人借此表达对知己的思念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谢傅监》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抒发,也是对士人身份的思索。诗人在开头两句中以“好士如好色”引出对士人理想的追求,随即转入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表现出对当时世态的无奈和失落。诗中的“执鞭役”更是体现了诗人宁愿自甘卑微,也不愿迎合社会的风气,表现出一种清高的志向。
在描绘友谊时,诗人强调不计较交往的时间,而是看重朋友之间的精神交融。此处的“鸑鷟鸣高梧”暗示了理想与追求的高尚,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后半部分提到的“士为知己留,不为食有鱼”则强调了士人对知己的珍视,表现出士人之间的情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欣赏之上的。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示了陈师道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知己的珍视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清高志向与深厚的人际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好士如好色”中“好士”指的是什么?
A. 有才之士
B. 美色
C. 朋友
D. 知己
诗中提到的“鸑鷟”,象征着什么?
A. 志向高洁
B. 生活琐事
C. 友情的珍贵
D. 自然的宁静
作者对世俗趋附的态度是?
A. 迎合
B. 反感
C. 忽视
D. 接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