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2:37
杂兴十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少喜清谈拙自谋,
行年至此复焉求。
归休谁肯争幽谷,
贫杀犹堪买沃洲。
笛作曾垂安石泪,
扇遮难护彦回羞。
伯阳老去差奸黠,
真出函关不少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谈的少许喜爱,直白地说他并不擅长于此。岁月流逝,他回归故里,却又在寻找什么。归隐的生活中,谁愿意争夺那幽静的山谷呢?即便生活贫困,他仍然能忍受去购买丰饶的土地。笛声曾让安石流泪,而扇子却难以掩盖彦回的羞愧。伯阳(指老子)年纪渐长,变得奸诈狡猾,真正的出路却在函谷关外,留不住的东西也不少。
刘克庄(1187-1269),字季真,号廷甫,南宋诗人,以词和诗闻名。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杂兴十首》是刘克庄在南宋末年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写作时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刘克庄的《杂兴十首》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对清谈的淡漠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的前四句通过“少喜清谈”和“归休谁肯争幽谷”道出诗人内心的抗拒,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孤独。接着的“笛作曾垂安石泪,扇遮难护彦回羞”暗示了历史人物的情感共鸣,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后四句更是直白地揭示了人世间的冷漠与狡诈,尤其是“伯阳老去差奸黠”,暗示智慧的衰退和人性的复杂。整体而言,诗歌情感细腻,意象丰富,通过对比和历史典故的运用,深刻揭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独与困惑。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谈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世冷漠的感慨,揭示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无奈。
刘克庄的“少喜清谈”是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沃洲”象征什么?
“伯阳老去差奸黠”中的“伯阳”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