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6:14
沁园春 砚池
作者: 徐釚 〔清代〕
湘竹生烟,剡藤铺雪,昼日初长。
正梦吐江花,文成掷地,霞霏凤味,草圣称狂。
石黛方添,隃麋再蘸,洒出龙蛇又几行。
虾须卷,看杨花点点,飞入池傍。
一泓澄似沧浪。但秋水南华注两章。
见翡翠床边,眼回雊鹆,珊瑚匣底,苔绣鸳鸯。
群玉山头,沉香亭北,游戏人间翰墨场。
吾倦矣,凭他妃子,去舞霓裳。
在湘南的竹林中烟雾缭绕,剡山的藤蔓覆盖着洁白的雪,白昼刚刚拉长。
正如梦中吐出的江花,文采斐然,落地如响,霞光闪烁如凤之芳香,草圣(指王羲之)称之为狂放。
石头的黛色渐浓,涂墨的麋鹿再度蘸墨,洒出龙蛇般的书法又几行。
虾须般的笔触卷起,看那杨花点点,飞入池边。
一池清水如同沧浪,但秋水南华所注的两章。
在翡翠床边,眼角回望雏鹭,珊瑚匣底,苔藓绣成的鸳鸯。
群玉山头,沉香亭北,游玩在这人间的书法场。
我已感到疲倦,任凭那妃子去舞霓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徐釚,清代诗人,工于诗词,擅长描绘自然景色,注重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徐釚游览砚池时,借景抒情,表现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沁园春 砚池》是徐釚对自然美和书法艺术的赞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砚池的美丽景色和书法的魅力。开篇以“湘竹生烟,剡藤铺雪,昼日初长”展现了春日的生机,竹林与藤蔓交织成一幅画卷,为后文的情感铺垫。诗中表现了书法的灵动与自然的结合,如“洒出龙蛇又几行”,既描绘了书法的气势,也体现了自然之美。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翡翠床边,眼回雊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翡翠与珊瑚的意象则增添了诗的华美感。最后一句“吾倦矣,凭他妃子,去舞霓裳”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的疲惫交织,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书法艺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追求美好与超脱现实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草圣”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王羲之
C. 杜甫
“湘竹生烟”中的“湘竹”指的是什么地方的竹子?
A. 湘江
B. 长江
C. 黄河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现实的厌倦
C. 对自然的欣赏
答案: 1. B; 2. A; 3.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