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3:51
人生各有适,一受不可更。
违巳欲徇世,忧患常相婴。
三军护汉将,九鼎调苍生。
功名岂不美,强之辄无成。
朝昏忘寝食,俯仰劳心形。
何如从所好,足以安馀龄。
予也一丘壑,野性真难名。
力懦谢提剑,才拙惭穷经。
疏放已成僻,纷华谁与争。
惊鹿便草丰,白鸥愿江清。
不堪行作吏,万累方营营。
夜虑多俗梦,晓枕无馀酲。
拄颊西山语,适意千里羹。
尘土走岁月,秋光浮宦情。
欲语个中趣,知音耿晨星。
世途古今险,方寸风涛惊。
封侯有骨相,使鬼须铜腥。
誓收此身去,田园事春耕。
人生各有各的适合之处,所受的命运一次就不能改变。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迎合世俗,忧虑和烦恼常常缠绕着自己。三军护卫汉朝的将领,九鼎调和天下的百姓。功名难道不好吗?但强求之下却无所成就。白天黑夜忘却了饮食,俯仰之间心力交瘁。那么不如追随自己的爱好,足以安度余生。我自有一片山水,野性难以被称名。力量弱小不敢提剑,才华拙劣惭愧于穷经。放纵已成习惯,繁华与我何争?惊起的鹿在草丰盛的地方,白鸥愿在清澈的江面上翱翔。不愿做官,万般烦累方寸之间。夜晚思虑多是世俗的梦,晨起时头脑无余的醉意。支着下巴与西山对话,心中自在如同千里美食。尘土飞扬走过岁月,秋光浮现出官场的情感。想要诉说其中趣味,知音却如晨星般稀少。世事古今险恶,内心的波涛惊心动魄。封侯者有其骨相,死后灵魂却须承受铜腥之气。誓言带着此身离去,归田园春耕之事。
蔡松年,金朝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曾为官,后因对官场的不满而辞职,过上隐居生活。他的诗歌风格充满自然气息,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
这首《漫成》写于诗人隐居时,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冷漠,强调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然的生活态度。
《漫成》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蔡松年反复探讨了个人的选择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开头几句点明了人生各有适合,强调了命运的不可更改。接着,诗人深入探讨了随世俗之心的忧虑和烦恼,令人深思。三军护汉将与九鼎调苍生的意象,展示了古代对权力的追求与责任的重担。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质疑。尽管功名美好,但在强求之下往往无所成就。此时,诗人提出了追随内心、安享余生的想法,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在后面的段落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自然的画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繁杂的厌倦。夜晚的思虑与晨起的清醒,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诗人以誓言结束,决心归田园、务春耕,回归自然、追寻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个人内心真实的追求与对世俗功名的反思。蔡松年通过描写个人的生活选择,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与真实的重要性。
诗中的“功名岂不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功名的渴望
B. 对功名的怀疑
C. 对功名的讽刺
D. 对功名的赞美
“惊鹿便草丰”中的“鹿”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努力
C. 官场
D. 家庭
诗人最后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A. 希望得到权力
B. 希望回归自然
C. 希望出名
D. 希望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