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3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32:43
泊吴淞江
金武祥 〔清代〕
底事入江海,翻教足胜游。
潮声随月涌,云气挟山浮。
故国惊烽火,天涯动客愁。
吴淞今日过,风阻又淹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海的思考和对故国的思念。作者感叹为什么要进入江海,似乎是为了追求更丰盛的生活。潮水声随着月亮的升起而涌动,云气与山峦交织在一起。故国的战火让人感到不安,作为客居他乡的人,心中充满了忧愁。今天经过吴淞,风阻挡了我的前行,让我不得不滞留。
“烽火”一词源自古代的战争信号,常用来指代战争或国事的动荡。诗中提到的故国惊烽火,反映出当时社会动乱的背景,诗人对此感到忧虑。
作者介绍:金武祥,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多反映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常以自然景象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江海之际,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在外漂泊的无奈与愁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
《泊吴淞江》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他对江海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故国的忧虑。首联“底事入江海,翻教足胜游”以设问开篇,直接引出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暗示了追求与迷茫的对立。接下来的“潮声随月涌,云气挟山浮”,通过描绘潮水与云气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壮美的自然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不安。
后两联则转向对故国的思念与忧虑,特别是“故国惊烽火”,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异乡的无奈和惆怅。最后一句“风阻又淹留”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风的阻碍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种种不顺,诗人在吴淞的滞留不仅是身体上的束缚,更是心灵上的无奈。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传达了对战乱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测试:
诗中“底事入江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江海的向往
b) 对人生选择的疑惑
c) 对故国的怀念
“故国惊烽火”中的“烽火”指的是什么?
a) 和平的象征
b) 战乱的象征
c) 自然灾害
诗人最后一句“风阻又淹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轻松愉快
b) 无奈与焦虑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金武祥的《泊吴淞江》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地涉及到对时局的忧虑,而后者则是纯粹的乡愁。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意象和背景上各具特色。李白的月亮意象清幽而静谧,而金武祥的潮声与风阻则更具动感与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