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2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21:23
赠辅斋先生掌教无锡
作者:彭谊 〔明代〕
青春领教共称宜,
况以才华越等夷。
两袖天香辞陛日,
一帆秋色发舟时。
潞河风落蘋初放,
官道霜晴柳半疏。
悬想毗陵多俊彦,
一经从此得名师。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辅斋先生的敬意与赞赏。年轻时就受到他的教导,真是非常合适。更何况他的才华超越了普通人。两袖清风,辞别了日常的烦扰,正如一帆顺风,在秋天的时光中出发。潞河上风吹落了水面上的浮萍,官道旁的霜雪晴空下,柳树显得有些稀疏。我想象着毗陵(今常州)有许多杰出的人才,能在这里遇到这样的名师,真是我的幸运。
彭谊,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与人文情怀,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此诗作于彭谊对辅斋先生的感激之情,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本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辅斋先生的深厚敬意。开篇用“青春领教共称宜”引出主题,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感慨万千。此句不仅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更传达了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况以才华越等夷”则强调了辅斋先生的卓越才华,仿佛在对比普通人,彰显出老师的独特地位。此时诗人已经不仅是在表达个人情感,更在反映社会对优秀教师的尊重。
“两袖天香辞陛日”一句,形象地描绘出老师的高洁品格,隐喻着一种不为世俗名利所动的清醒态度。作者用“秋色”和“舟时”描绘出一种宁静的学习氛围,仿若在传达知识的传承过程如同一帆顺风。
最后几句以“悬想毗陵多俊彦”结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仿佛在说,能够遇到这样的名师,必定能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成长的回忆,也有对师生关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教育的重视与尊重。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教育的尊重与对老师的感激,表现了作者对知识渴求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教育与师生关系
C. 自然景观
“两袖天香”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高洁品格
C. 旅行
诗中提到的“毗陵”是指哪个地方?
A. 无锡
B. 常州
C. 山西
与《赠汪伦》相比,彭谊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师生情谊的深厚,而李白的诗则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感慨。两者都展现了情感的真挚,但在对象与情感深度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