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32:56
原文展示:
马骔岭下源初发,鹅口山前渐可舟。一百八盘谁谓险,二十四溪何自游。深厉浅揭故数数,车烦马殆真悠悠。惜哉当此方倥偬,不然亦足供夷犹。
白话文翻译:
马骔岭下的水源初次涌出,鹅口山前水流渐深可以行舟。一百零八弯的险路谁说危险,二十四条溪流如何自在游走。涉水过河多次,车马疲惫真是悠长。可惜此时事务繁忙,否则也足以从容不迫。
注释:
- 马骔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鹅口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一百八盘:形容山路曲折险峻。
- 二十四溪:形容溪流众多。
- 深厉浅揭:涉水过河的动作,深水时涉水,浅水时揭衣。
- 倥偬:事务繁忙。
- 夷犹:从容不迫。
诗词背景:
作者赵蕃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出行赈贷途中的山水景色和旅途感受,反映了宋代官员的公务生活和自然风光的美丽。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旅途感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公务繁忙的感慨。诗中“一百八盘”和“二十四溪”运用了对仗和夸张手法,突出了山路的险峻和溪流的众多,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深厉浅揭”和“车烦马殆”生动描绘了旅途的艰辛,而“惜哉当此方倥偬”则表达了作者对公务繁忙的无奈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特点。
诗词解析:
- 首句“马骔岭下源初发”,描绘了水源的初涌,象征着旅途的开始。
- 次句“鹅口山前渐可舟”,水流渐深可以行舟,预示着旅途的顺利。
- 第三句“一百八盘谁谓险”,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山路的险峻。
- 第四句“二十四溪何自游”,溪流众多,表达了旅途的自在。
- 第五句“深厉浅揭故数数”,生动描绘了涉水过河的动作。
- 第六句“车烦马殆真悠悠”,车马疲惫,旅途漫长。
- 末句“惜哉当此方倥偬”,表达了作者对公务繁忙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一百八盘”与“二十四溪”。
- 夸张:如“一百八盘”和“二十四溪”。
- 比喻:如“车烦马殆”比喻旅途的艰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旅途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公务繁忙的感慨,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特点和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马骔岭、鹅口山:地名意象,象征旅途的起点和过程。
- 一百八盘、二十四溪:数量意象,突出山路的险峻和溪流的众多。
- 深厉浅揭:动作意象,生动描绘涉水过河的动作。
- 车烦马殆:状态意象,表达旅途的艰辛和漫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一百八盘”和“二十四溪”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对仗 B. 夸张 C. 比喻
- 诗中“深厉浅揭”描绘了什么动作?
A. 涉水过河 B. 驾车 C. 步行
- 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无奈 B. 喜悦 C. 平静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描绘旅途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与赵蕃此诗:都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苏轼的诗更多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情感。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与赵蕃此诗:都描绘了旅途景色,但王安石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等多位宋代诗人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理解赵蕃的诗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