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7:13
原文展示: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 家铉翁 〔宋代〕
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白话文翻译:
世上有多少有眼光的人,他们看到的山不如云中的山美好。 这个人背对着景色,自我反省,看透了云山无数的层次。 要知道万物都在我心中,无论高低散乱,何处不是道。 善于观察事物的人用心去观察,眼睛未见之处,心已明了。 听说你学习易经多年,能探寻到造化的奥妙。 在艮卦的背后,不与事物直接对立,事物的极端常常与这颗心相会。 你知道云山,云山也知道你,这就是所谓的在庭院中行走却不见其人。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家铉翁,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哲学和自然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是赠给云山逸人刘巨川的,刘巨川是一位瞽者(盲人),但据说他能通过占卜和易经来预测命运,因此家铉翁在诗中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对其学识的赞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家铉翁与刘巨川的一次交流或听闻其事迹后的感慨。诗中通过对云山的描绘和对易经的提及,表达了对刘巨川深奥学识和超凡洞察力的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云山的描绘和对易经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哲学的深刻理解。诗中“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一句,表达了对世俗眼光的不屑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洞察力和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云山和易经的象征性描述,传达了对深奥学识和超凡洞察力的赞赏,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高远境界和深奥学识的向往和赞赏。诗人通过对云山的描绘和对易经的提及,表达了对内心洞察力和超凡学识的敬佩,以及对深奥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眼光的什么态度? A. 赞赏 B. 不屑 C. 中立 D. 困惑
诗中“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一句强调了什么? A. 外貌的重要性 B. 内心的洞察力 C. 物质的价值 D. 社会地位
诗中“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内心的丰富和包容 C. 对社会的批判 D. 对物质的追求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