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

时间: 2025-05-01 07:27:13

诗句

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7:13

原文展示: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 家铉翁 〔宋代〕

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白话文翻译:

世上有多少有眼光的人,他们看到的山不如云中的山美好。 这个人背对着景色,自我反省,看透了云山无数的层次。 要知道万物都在我心中,无论高低散乱,何处不是道。 善于观察事物的人用心去观察,眼睛未见之处,心已明了。 听说你学习易经多年,能探寻到造化的奥妙。 在艮卦的背后,不与事物直接对立,事物的极端常常与这颗心相会。 你知道云山,云山也知道你,这就是所谓的在庭院中行走却不见其人。

注释:

  • 具眼:有眼光,有见识。
  •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比喻高远或难以捉摸的事物。
  • 背境自观心:背对着景色自我反省。
  • 识破:看透,理解。
  • 万物备于我:万物都在我心中,指内心的丰富和包容。
  • 高下散殊:高低散乱,指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观以心:用心去观察。
  • 瞭:明了,清楚。
  • 学易:学习易经,古代的一部哲学书籍。
  •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和变化。
  • 维艮之背:艮卦的背面,艮卦象征山,背面即不直接面对。
  • 物具一极:事物的极端。
  • 行其庭不见其人:在庭院中行走却不见其人,比喻深奥难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家铉翁,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哲学和自然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是赠给云山逸人刘巨川的,刘巨川是一位瞽者(盲人),但据说他能通过占卜和易经来预测命运,因此家铉翁在诗中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对其学识的赞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家铉翁与刘巨川的一次交流或听闻其事迹后的感慨。诗中通过对云山的描绘和对易经的提及,表达了对刘巨川深奥学识和超凡洞察力的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云山的描绘和对易经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哲学的深刻理解。诗中“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一句,表达了对世俗眼光的不屑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洞察力和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云山和易经的象征性描述,传达了对深奥学识和超凡洞察力的赞赏,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诗人批评世俗的眼光,认为他们看到的山不如云中的山美好,暗示真正的美丽和价值在于高远的境界。
  2.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诗人描述刘巨川背对着景色自我反省,看透了云山无数的层次,强调其内心的洞察力。
  3.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诗人认为万物都在我心中,无论高低散乱,何处不是道,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包容。
  4.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诗人强调用心去观察事物,眼睛未见之处,心已明了,强调内心的洞察力。
  5.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诗人听说刘巨川学习易经多年,能探寻到造化的奥妙,表达对其学识的赞赏。
  6.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诗人提到艮卦的背面,不与事物直接对立,事物的极端常常与这颗心相会,表达了对深奥学识的理解。
  7.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诗人认为刘巨川知道云山,云山也知道他,这就是所谓的在庭院中行走却不见其人,表达了对深奥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如“见山不如云山好”将云山比喻为高远的境界,“识破云山千万层”将云山比喻为复杂的事物。
  • 拟人:诗中“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将云山拟人化,表达了一种相互理解和共鸣的境界。
  • 对仗:诗中“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和“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等句使用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高远境界和深奥学识的向往和赞赏。诗人通过对云山的描绘和对易经的提及,表达了对内心洞察力和超凡学识的敬佩,以及对深奥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云山:象征高远和难以捉摸的境界,代表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 易经:象征深奥的学识和洞察力,代表诗人对深奥学识的赞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眼光的什么态度? A. 赞赏 B. 不屑 C. 中立 D. 困惑

  2. 诗中“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一句强调了什么? A. 外貌的重要性 B. 内心的洞察力 C. 物质的价值 D. 社会地位

  3. 诗中“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内心的丰富和包容 C. 对社会的批判 D. 对物质的追求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西林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词对比:

  • 家铉翁的《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家铉翁的诗更多地强调了内心的洞察力和对深奥学识的赞赏。
  • 家铉翁的《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表达了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但家铉翁的诗更多地强调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深奥学识的赞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家铉翁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易经入门》:介绍了易经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思想,有助于理解诗中对易经的提及。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胡馀学同年四首 其三 代柬济鼎同年约其早饭 次胡馀学同年四首 次胡馀学同年四首 次胡馀学同年四首 次胡馀学同年四首 次胡济鼎同年三律 次胡济鼎同年三律 次胡济鼎同年三律 登金紫阁访上人次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頁字旁的字 敕始毖终 绳趋尺步 月晕础雨 推心致腹 欠字旁的字 義罕 儿字旁的字 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冤仇可解不可结 讨恶剪暴 气盛 极开头的成语 月字旁的字 鹿字旁的字 交合 鸠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