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岐山林逢吉明府》

时间: 2025-04-27 18:18:14

诗句

岐山高兴陇山连,制锦无私服晏眠。

鹦鹉语中分百里,凤凰声里过三年。

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

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18:14

原文展示:

寄岐山林逢吉明府 谭用之 〔宋代〕 岐山高兴陇山连,制锦无私服晏眠。 鹦鹉语中分百里,凤凰声里过三年。 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 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

白话文翻译:

岐山与陇山相连,景色令人愉悦,您在治理这片土地时无私无畏,安然入睡。 在鹦鹉的鸣叫声中,百里之地被您分治,而在凤凰的鸣声中,您已在此地度过三年。 秦地虽无旧时的云烟美景,但周朝遗留下来的风俗使得这里的父老乡亲显得格外贤良。 请不要让百姓劳作种植杨柳,每一枝都折在灞桥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岐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陇山: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 制锦:比喻治理国家或地方。
  • 无私服晏眠:指官员无私地工作,安然入睡。
  • 鹦鹉语中分百里:比喻官员治理地方,如鹦鹉般能言善辩。
  • 凤凰声里过三年:比喻时间流逝,官员在此地已任职三年。
  • 秦无旧俗云烟媚:指秦地已无昔日的美景和风俗。
  • 周有遗风父老贤:指周朝遗留下来的良好风俗使得这里的老人显得贤良。
  • 莫役生灵种杨柳:不要让百姓劳作种植杨柳。
  • 一枝枝折灞桥边:比喻百姓的劳作成果被轻易破坏。

典故解析:

  • 制锦: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比喻治理国家或地方。
  • 鹦鹉语中分百里:比喻官员治理地方,如鹦鹉般能言善辩。
  • 凤凰声里过三年:凤凰象征吉祥,比喻时间流逝,官员在此地已任职三年。
  • 灞桥:位于长安附近,古代送别之地,折柳送别是传统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用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怀寄意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谭用之寄给岐山地区的官员林逢吉的,表达了对林逢吉治理地方的赞赏和对当地风俗的描述,同时也隐含了对百姓劳作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岐山和陇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中“制锦无私服晏眠”一句,赞扬了林逢吉无私的治理态度。后文通过对鹦鹉和凤凰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林逢吉的治理成效和时间的流逝。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秦地和周地风俗的对比,以及对百姓劳作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和民生的关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官员的敬佩,也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岐山高兴陇山连”,描绘了岐山与陇山相连的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宏大的背景。
  • 第二句“制锦无私服晏眠”,赞扬了林逢吉无私的治理态度,表达了对其的敬佩。
  • 第三句“鹦鹉语中分百里”,通过鹦鹉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林逢吉的治理成效。
  • 第四句“凤凰声里过三年”,通过凤凰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间的流逝。
  • 第五句“秦无旧俗云烟媚”,指秦地已无昔日的美景和风俗。
  • 第六句“周有遗风父老贤”,指周朝遗留下来的良好风俗使得这里的老人显得贤良。
  • 第七句“莫役生灵种杨柳”,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劳作的同情。
  • 第八句“一枝枝折灞桥边”,通过折柳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劳作成果被轻易破坏的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制锦”、“鹦鹉语中分百里”、“凤凰声里过三年”等,通过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官员的治理成效和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岐山和陇山景色的描绘,以及对林逢吉治理成效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官员的敬佩。同时,通过对秦地和周地风俗的对比,以及对百姓劳作的同情,体现了作者对当地风俗和民生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岐山、陇山:自然美景的象征。
  • 制锦:官员治理的象征。
  • 鹦鹉、凤凰:官员治理成效和时间流逝的象征。
  • 秦地、周地:风俗的象征。
  • 杨柳、灞桥:百姓劳作和送别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制锦无私服晏眠”一句赞扬了林逢吉的什么态度? A. 无私的治理态度 B. 勤奋的工作态度 C. 安然入睡的态度 答案:A

  2. 诗中“鹦鹉语中分百里”一句通过什么比喻描述了林逢吉的治理成效? A. 鹦鹉的鸣叫 B. 凤凰的鸣声 C. 杨柳的折断 答案:A

  3. 诗中“一枝枝折灞桥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劳作的什么情感? A. 赞赏 B. 同情 C. 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 王维的《送别》:通过对杨柳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谭用之的《寄岐山林逢吉明府》: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 王维的《送别》与谭用之的《寄岐山林逢吉明府》:两者都通过对杨柳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谭用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新山寺壁 寄李天英 三奠子 留襄州 花草粹编卷七 酌胶山泉 泾皋馆中作 春日病后作 落叶 夜不成寐望月有感 病中感怀 其二 病中感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石字旁的字 示现 知天知地 包银 败寇成王 包含毅的词语有哪些 阜字旁的字 香字旁的字 康济 甘字旁的字 哀而不伤 弄眉挤眼 实话实说 目字旁的字 辞微旨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