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9:50
八月旦日永定寺作
作者: 高翥 〔宋代〕
萧然一室坐清虚,又见西风到客居。
老去身心便懒惰,人来情意任亲疏。
从僧借地秋移菊,与佛分镫夜读书。
幽事复为行计夺,去留端的合何如。
在这清幽的室内,我静静地坐着,感受着清冷的气息;又见西风吹来,给这异乡的居所增添了几分萧瑟。年纪渐长,身体和心灵都变得懒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随着亲疏而变化。
我向僧人借了地方,秋天已至,移植菊花,与佛分灯,夜里读书。
幽静的事情又让我陷入思考,去留之间究竟应当如何选择呢?
高翥,字子华,号极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表达对人生无常、自然美的感悟。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作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这首诗作于八月,作者在永定寺中写下,体现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沉思。诗中表现出年长后的懒惰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处境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惘。
《八月旦日永定寺作》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作者高翥对人生、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萧然一室坐清虚”描绘了一个清静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孤独的氛围。随着“又见西风到客居”,西风的到来象征着季节的变迁,暗示着时间流逝带来的感伤。
在“老去身心便懒惰”中,诗人直面衰老的现实,表现出对年华逝去的无奈和对生活懒散的自省。人际关系的“情意任亲疏”则反映了诗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疏远变得不可避免。
第三句“从僧借地秋移菊,与佛分镫夜读书”表现了诗人对修行的渴望与对知识的追求。在与僧人共享空间的同时,诗人也在与佛的智慧对话,寓意着他希望通过读书与修行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句“幽事复为行计夺,去留端的合何如”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迷惑与思考,去留之间的选择成为了他内心的挣扎。这一切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反思,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示了高翥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内心的探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人与人之间关系变迁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智慧追求的渴望。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诗中“西风”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秋天的到来
C. 夏天的酷热
“老去身心便懒惰”表达了什么感情?
A. 对生活的热情
B. 对年华逝去的无奈
C. 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提到的“菊”象征着什么?
A. 忍耐与坚韧
B. 美丽与短暂
C. 暴力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