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5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55:19
和靖祠堂在半村,
敬瞻遗像忆师门。
洛中虽去名犹重,
吴下曾来道益尊。
言立岂徒规后学,
书存端可识真源,
瓣香再拜公应鉴,
自愧传衣忝嫡孙。
和靖的祠堂坐落在半个村庄里,
我恭敬地瞻仰他的遗像,追忆师门情谊。
虽然我身在洛阳,但他的名声依然响亮,
我曾在吴下前来拜访,感受到他的尊重。
讲求立言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后来的学子,
书中所存的道理可以让我识别真正的源头。
我再次恭敬地拜香,公应当能鉴别,
我自愧身为传承衣钵的嫡孙。
高翥(生卒年不详),字子晦,号清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典雅。
此诗作于高翥追思和靖(尹和靖)之际,表现了对其的敬仰与怀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师承关系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对和靖祠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隐士和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开头两句,诗人以“和靖祠堂在半村”点明了地点,接着通过“敬瞻遗像忆师门”表达对师门情谊的追忆。后面的几句则展示了和靖在各地声名的影响,尽管身处洛阳,和靖的名声仍然响亮,并且在吴下的尊重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
在表达对师承的理解上,诗人指出:“言立岂徒规后学”,强调了立言的重要性并非仅仅是对后学的规范,而是在于传承真正的学问源头。最后以“自愧传衣忝嫡孙”收尾,表露出对自身作为嫡孙所承载的责任感与自愧之情,增强了整首诗的情感深度。
全诗围绕着对和靖的怀念与敬仰,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师承关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对学问与品德的追求。
和靖祠堂位于哪里?
A. 半村
B. 洛阳
C. 吴下
D. 其他
诗中提到的“瓣香”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怀念
C. 喜悦
D. 悲伤
诗人自愧的原因是什么?
A. 学识不足
B. 传承责任
C. 对师门的背叛
D. 对和靖的误解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