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施山戏占》

时间: 2025-04-22 11:16:55

诗句

鲁国君臣燕雀娱,共言尝胆事全无。

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1:16:55

原文展示:

鲁国君臣燕雀娱,共言尝胆事全无。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吴。

白话文翻译:

鲁国的君臣像燕雀一样欢娱,谈论的却是“尝胆”的事情全然无用。越王自己喜爱观看歌舞,不相信西施会为了吴国而献身。

注释:

  • 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山东省一带。
  • 燕雀:比喻小鸟,这里形容鲁国的君臣们无所事事,沉迷于欢乐。
  • 尝胆:源于越王勾践的故事,讲述其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以图复国的决心。
  • 越王:指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后期复兴越国。
  •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为越国献身于吴国,成为吴王的王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寄,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因其作品多描写古典情感和历史典故而受到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历史背景上与春秋时期的越国与吴国的恩怨有关,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鲁国君臣的描绘,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开头的“鲁国君臣燕雀娱”展现了一种轻松而又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似乎对国家大事毫无关注,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颓废与无能。而“尝胆事全无”则用典故强调了鲁国君臣对历史教训的遗忘,显得格外讽刺。接下来的“越王自爱看歌舞”,则进一步揭示了越王的自恋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让人感到其在享受个人娱乐时忽视了国家的危机。最后一句“不信西施肯献吴”不仅揭示了越王的疑虑,也反映了西施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象征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义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出鲁国和越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命运,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忽视,具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鲁国君臣的享乐与无所作为,反映出政治上的腐败。
  • 第二联提及历史典故“尝胆”,暗示鲁国未能吸取教训。
  • 第三联则聚焦越王的自我陶醉,显得轻视外部威胁。
  • 最后一句点明西施的角色,揭示出她的献身与越王的怀疑,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复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君臣燕雀”和“尝胆事全无”形成鲜明的对比。
  • 典故:使用“尝胆”典故,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 比喻:用“燕雀”形容鲁国君臣,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历史教训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及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燕雀:象征小人物的欢娱与无知,反映出鲁国君臣的无所作为。
  • 尝胆:象征着忍辱负重、复兴的决心,体现了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 歌舞:代表着个人享乐,隐喻国家危机的忽视。
  • 西施:象征着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鲁国君臣的状态用哪个比喻来形容?

    • A. 狼狈
    • B. 燕雀
    • C. 龟鹤
    • D. 虎狼
  2. “尝胆”的历史故事与哪个国家相关?

    • A. 君子国
    • B. 齐国
    • C. 越国
    • D. 吴国
  3. 诗中提到的西施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
    • B. 忍耐
    • C. 牺牲
    • D. 荣耀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李寄与杜甫在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探讨上有相似之处,李寄关注的是政治的腐败与历史的遗忘,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动荡与民生苦难,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李寄研究》
  • 《春秋时期的历史与文化》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酬邢杜二员外 鹭鸶 下第归蒲城墅居 卢山人自巴蜀由湘潭归茅山因赠 宿开元寺楼(一作宿开元寺西楼闻歌感赋) 灞东题司马郊园(一作题张司马灞东郊园) 南亭夜坐,贻开元禅定二道者 泊松江渡(一作南游泊船江驿) 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 题舒女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凉气 成形 门墙桃李 秃宝盖的字 千载一会 还潮 包含讶的词语有哪些 品竹调弦 护身枷 工字旁的字 言言善果 河奔海聚 面字旁的字 羽字旁的字 包含诎的词语有哪些 虚中乐善 己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