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2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20:31
晚浴崇教寺
作者: 周紫芝〔宋代〕
闲居谁与游,幸此招提邻。
时乘下泽车,访我物外人。
往往听鱼鼓,相随作朝昏。
斋得饱佛饭,暮浴沾僧巾。
情熟自不厌,无求亦何嗔。
我生束世故,欲解未有因。
愿丏一滴甘,为洗千劫尘。
无冠顾安整,有衣聊自振。
道人小轩窗,池净花色新。
芭蕉过微雨,苍翠争丛筠。
劲节秋益好,柔葩委菅榛。
岂但娱老眼,亦足观是身。
攲眠寄静榻,小休只逡巡。
茶甘犹在口,龛灯已前陈。
日暮行当归,击柝催重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崇教寺的闲适生活。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感慨与友人游玩的人何其少,幸而邻近有寺庙。时常乘坐从下泽来的车,拜访这位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的朋友。时常可以听到寺中的鱼鼓声,随着晨昏而来。吃过丰盛的斋饭,傍晚洗浴时,僧人的巾帕沾湿了我的身。对这份情谊已然熟悉,不再厌倦,既然无所求,又何必心生怨恨呢?我这一生被世俗束缚,想要解脱却没有缘由。希望能借一滴甘露,洗去千劫的尘埃。无须戴冠,安然自若,有衣可自振。僧人那小小的窗子,池水清澈,花色鲜艳。微雨中芭蕉青翠欲滴,争相争妍。秋天的节气更显得美好,柔嫩的花儿在杂草中摇曳。此地不仅能愉悦我的眼睛,也能令我反观自身。倚靠在静谧的床榻上,稍作休息,心神飘荡。茶香依然在口,佛龛前的灯光已然点燃。日暮时分,准备回去,击打木杖催促着我归家。
周紫芝(约1080-约1150),字子华,号紫芝,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生活和佛教文化。
此诗写于周紫芝隐居崇教寺期间,反映了他对佛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中通过对宁静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晚浴崇教寺”这首诗以其清新雅致的风格展示了周紫芝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诗中描绘的场景如同一幅静谧的画卷,既有细腻的自然描写,也有深邃的哲理思考。开篇即以“闲居”和“游”引入,显示出诗人的悠闲态度,接着通过“时乘下泽车,访我物外人”展示了与世隔绝的恬淡。接下来的鱼鼓声和丰盛的斋饭,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的后半部分更是表现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诗人对世俗的束缚感到无奈,但同时也渴望解脱,愿意用一滴甘露洗去内心的尘埃。这种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最后,借助秋日的自然景象,诗人不仅在观察周围的美丽景色,更是在反观自身,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省与升华。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传达出一种游离于尘世之外的淡然与超脱,展现了周紫芝高洁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解脱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赞美以及对世俗束缚的反思。
《晚浴崇教寺》中的“鱼鼓”指的是什么?
A. 鱼类的乐器
B. 寺院召集信众的鼓声
C. 一种乐器
D. 渔民的工具
诗中提到的“无冠顾安整”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A. 追求名利
B. 对世俗的超然
C. 对外表的重视
D. 追求权力
“愿丏一滴甘,为洗千劫尘”中的“甘”指的是什么?
A. 甜的饮品
B. 清净的智慧
C. 美好的事物
D. 佛教的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