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晦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2 05:28:06

诗句

道大谁能与,才难圣所叹。

浮云虽暂掩,宝气不终蟠。

走卒称司马,苍生起谢安。

纵无临贺送,当有翰林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8:06

原文展示:

寄晦庵二首 其一 赵蕃 〔宋代〕 道大谁能与?才难圣所叹。 浮云虽暂掩,宝气不终蟠。 走卒称司马,苍生起谢安。 纵无临贺送,当有翰林观。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谁能达到道的极致?圣人也为才华难得而叹息。浮云虽能暂时遮蔽,但宝气终究不会被永远埋没。连走卒都称颂司马,百姓因谢安而振奋。即使没有临贺的送别,也应当有翰林的观赏。

注释:

  • 道大:指道的极致,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 才难:才华难得。
  • 浮云:比喻暂时的障碍或困难。
  • 宝气:比喻人的才华或美德。
  • 蟠:盘曲而伏,这里指隐藏。
  • 走卒称司马:指普通人也知道并尊敬有才华的人,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苍生起谢安:指百姓因有才能的领导者而振奋,典出《晋书·谢安传》。
  • 临贺:地名,这里可能指送别的地方。
  • 翰林:指翰林院,古代文学艺术的高级机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诗是寄给晦庵的,晦庵可能是他的朋友或同道中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才华和道德的推崇,以及对才华不被埋没的信念。可能是在与晦庵的交流中,有感而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道”与“才”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向往。诗中“浮云虽暂掩,宝气不终蟠”一句,用浮云比喻暂时的困难,宝气比喻人的才华,强调了才华终将显露的观点。后两句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强化了有才华的人终将被认可和尊敬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才的肯定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道大谁能与?”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探讨谁能达到道德的极致。
  • 第二句“才难圣所叹。”指出才华难得,连圣人也为之叹息。
  • 第三句“浮云虽暂掩,”用浮云比喻暂时的障碍。
  • 第四句“宝气不终蟠。”宝气指才华,蟠指隐藏,意为才华不会永远被埋没。
  • 第五句“走卒称司马,”通过典故表明普通人也尊敬有才华的人。
  • 第六句“苍生起谢安。”用谢安的典故说明有才能的领导者能振奋百姓。
  • 第七句“纵无临贺送,”即使没有送别的场合。
  • 第八句“当有翰林观。”也应当有翰林院的文人来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浮云比喻暂时的困难,宝气比喻才华。
  • 典故:使用司马相如和谢安的典故,增强了诗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才华和道德的赞美,以及对才华终将得到认可的信念。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手法,诗人强调了才华的重要性和其不会被埋没的必然性。

意象分析:

  • 浮云:比喻暂时的困难或障碍。
  • 宝气:比喻人的才华或美德。
  • 走卒称司马:象征普通人也尊敬有才华的人。
  • 苍生起谢安:象征有才能的领导者能振奋百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浮云虽暂掩”中的“浮云”比喻什么? A. 才华 B. 困难 C. 道德 D. 送别
  2. “走卒称司马”中的“司马”指的是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司马相如 D. 司马懿
  3. 诗中“宝气不终蟠”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才华会被埋没 B. 才华不会被埋没 C. 道德会被忽视 D. 道德不会被忽视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赵蕃的其他作品,如《寄晦庵二首 其二》,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后者同样表达了对才华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唐诗三百首》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摸鱼儿 寄卢文子 摸鱼儿 用稼轩韵赋别 摸鱼儿 其四 摸鱼儿·宋嫂鱼 摸鱼儿 忆海上游 摸鱼儿 金明寺访灯公叠前韵 摸鱼儿 摸鱼儿 题查哲生“重赁吟馆图” 摸鱼儿 其二 咏莼 摸鱼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失足落水 川字旁的字 小字头的字 惊开头的成语 望文生训 包含缸的词语有哪些 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贵人多忘事 擒奸讨暴 课役 粗衣恶食 架屋迭床 革字旁的字 逸刼 五皓 门字框的字 反文旁的字 当面锣,对面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