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登鹳雀楼》

时间: 2025-05-06 15:42:35

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5:42:35

原文展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话文翻译:

太阳依偎在山边慢慢下沉,黄河奔腾着流向大海。想要看得更远,更要登上更高的楼。

注释:

  • 白日:明亮的太阳。
  • :依靠,靠近。
  • 山尽:山峦的尽头,意指太阳即将落下。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广阔和奔涌的力量。
  • 入海流:流入大海,象征着奔流不息。
  • :尽,达到极限。
  • 千里目:远望千里,形容视野宽广。
  • 更上一层楼:再往上登一层楼,意味着更高、更远的视野。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更上一层楼”常被用来表达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反映了人们对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号澄江,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东(今山西运城)。他以五言绝句享誉,诗风豪放,善于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之涣游览鹳雀楼时,正值壮丽的夕阳和奔腾的黄河,灵感迸发而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理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登鹳雀楼》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首句“白日依山尽”,通过“白日”与“山”的对比,展现了日落的壮美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壮阔的氛围。接着“黄河入海流”,则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奔腾向前的力量,象征着历史的不断流淌与时间的无尽延续。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表现了诗人希望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更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人生哲理,给人以极大的激励和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白日依山尽:描绘了日落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壮丽。
    • 黄河入海流:通过黄河的奔流,表达了力量与生命的延续。
    • 欲穷千里目:表现了诗人渴望开阔视野的心情。
    • 更上一层楼:强调了追求更高目标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之间形成了自然景观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白日、黄河分别象征着时间与生命之流,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追求理想、开阔视野的重要性,激励人们在面对自然与人生时,要勇于攀登更高的目标。

意象分析:

  • 白日:象征光明、希望与生命的开始。
  • :代表着高远与坚固,象征着人生的目标与追求。
  •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代表着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积淀。
  • :象征着人们的理想与追求,寓意着不断向上的精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
      • A. 太阳在山上
      • B. 太阳在山边落下
      • C. 太阳升起
    2.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描写自然景观
      • B. 强调追求理想
      • C. 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现了高远的意境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但王之涣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壮丽,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人生的沉重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之涣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松江 用韵再呈 送李祠部知滑州 和秉国芙蓉五章 先春亭 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野花 送苏屯田知单州 次韵和复古春日五绝句 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歌词二首 其一 张元常挽歌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蜂窠蚁穴 畅叙 车水马龙 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阜字旁的字 欺善怕恶 雁行有序 选歌试舞 鹄山 失鹿共逐 云骧 枳关 乙字旁的字 建之底的字 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貝字旁的字 飠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