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别 / 山中送别》

时间: 2025-05-09 00:33:30

诗句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3:30

送别 / 山中送别

作者: 王维 〔唐代〕
类型: 五言绝句

原文展示: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送别友人已结束,
日暮时分我关上了柴门。
明年春天青草将再次变绿,
而你这位王孙是否会回来呢?

注释:

  • 山中: 指诗人所处的山中环境,暗示了送别的氛围。
  • 相送: 送别的行为,表示朋友之间的深情。
  • : 结束、停止之意。
  • 日暮: 指黄昏时分,象征着离别的伤感。
  • : 关上、掩盖。
  • 柴扉: 柴门,象征家庭的温暖和归属。
  • 春草: 春天的青草,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王孙: 这里可能指代高贵的子孙,亦有普遍指代朋友之意。
  • 归不归: 表达对友人回归与否的期许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维的隐居生活中,反映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离别的感慨,体现了王维一贯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送别》是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诗的开头“山中相送罢”便引出了送别的情境,伴随而来的是“日暮掩柴扉”,黄昏的意象增添了离别的伤感。诗人通过自然的景象,传达内心的情感,春草的绿意象征着生命的延续,然而“王孙归不归”的疑问则突显了离别后对友人的思念与期望,带有浓厚的惆怅与无奈。整首诗在描绘送别场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过去的深切怀念,是王维诗风的真实体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中相送罢: 指送别的场景已结束,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日暮掩柴扉: 黄昏时分,关上门,象征着离别和孤独感。
    • 春草明年绿: 春天再来,生命重生,富有希望。
    • 王孙归不归: 对友人未来的归来充满疑惑,表达深切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 “日暮”和“春草”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凋零,后者象征生机。
    • 拟人: 春草的“明年绿”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 象征: 柴门象征着家的温暖与归属感,春草象征着希望与再相聚的可能。
  • 主题思想: 此诗表达了友人间的情谊,流露出对离别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期待,反映了王维对自然的热爱和哲理的思考,具有深刻的人生感悟。

意象分析:

  • : 山中环境象征隐逸与宁静。
  • 日暮: 代表时间流逝与离别的伤感。
  • 春草: 生命的再生与希望的象征。
  • 柴扉: 家庭的温暖和归属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A. 早晨
    B. 中午
    C. 黄昏
    D. 晚上

  2. “王孙归不归”中的“王孙”指什么?
    A. 诗人的儿子
    B. 高贵的子孙或朋友
    C. 一个神话人物
    D. 一位国王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李白: 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而李白则更强调奔放与豪情。两位诗人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王维的《送别》则更显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诗集》
  • 《唐代诗歌鉴赏》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掩:关闭。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明年:一作“年年”。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相关查询

人日寄林颖叔 丁未仲冬携钵渡江喜过深翠山房巢民先生出小影索题赋赠 送豫生七姑北上 拟谢灵运游南亭 寒柝 爱民碑 秋日效古有所思 忆昔 三月三日刘肯斋以诗约登金山游赏次韵答之 闻鹧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鸡豚同社 侑神 揎拳裸手 蝇结尾的成语 土字加一笔常用字汇总_土字加笔画的汉字详解 阈闱 四郊多垒 艸字旁的字 菊的繁体字怎么写?菊字繁体书写技巧与笔画顺序详解 蹑跨 广字头的字 拼音zi的汉字汇总_zi的常用字详解 袪袪 羊字旁的字 尣字旁的字 包含轻的词语有哪些 私肥 招军买马 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