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时间: 2025-07-26 19:42:21

诗句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盘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9:42:21

原文展示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能以一切声闻佛,
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
不取涅盘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
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
方会如来同觉海。

白话文翻译

此诗表达了一个佛教思想:能够倾听一切佛法的声音,能够以耐心和智慧超越世俗的法则。诗中描绘了一位菩萨在宁静的水面上观照,水中映照出清凉的月光。无明的风起,形成波浪,但最终能与如来的觉悟相会。

注释

  • 声闻佛:指能够听到佛法的信徒。
  • 法忍:指对法的忍耐与理解,即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
  • 涅盘:佛教中指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 菩萨:指发愿度众生的觉悟者。
  • 无明:指无知、迷惑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深受苏轼的影响。他以诗词、书法和文人画而闻名,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常表现出对佛教和道教的思考。

创作背景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是黄庭坚在接触佛教思想后所作,体现了他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创作时期正值北宋,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黄庭坚的诗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达了他对人生、佛教及宇宙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菩萨与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深邃的哲理与宁静的心境。开篇提到的“声闻佛”和“法忍”,让人感受到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强调了听闻和理解的重要性。随后,诗人用“宴坐分身”描绘了菩萨的自在,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通过“伏住泥沙观止水”的意象,诗中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与清净的追求。最后“无明风起作浪波”,则是对人生无常和世俗纷扰的写照,而“方会如来同觉海”则展现了最终的觉悟与合一。

整首诗通过静与动的对比,表现了内心的澄明与外界的纷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反思如何超越世俗,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觉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能以一切声闻佛:强调能倾听佛法的信众。
  2. 能以法忍出世法:通过对佛法的理解与忍耐,超越世俗的限制。
  3. 宴坐分身应十方:菩萨自在地坐着,心灵游走于十方世界。
  4. 不取涅盘自饶益:不追求个人的解脱,而是为众生带来利益。
  5. 伏住泥沙观止水:静心观察,探讨内心的清净与宁静。
  6. 中有菩萨清凉月:菩萨的智慧如同清凉的月光,透过水面照亮一切。
  7. 无明风起作浪波:无知的风起,形成动荡的波浪,象征人生的烦恼。
  8. 方会如来同觉海:最终能与如来的觉悟相会,达到心灵的合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清凉月”比喻菩萨的智慧。
  • 对仗:如“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盘自饶益”对称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理解佛法来超越世俗的烦扰,最终达到与如来的觉悟相合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菩萨:象征智慧与慈悲。
  • 清凉月:象征宁静与光明。
  • 无明风:象征无知与烦恼。
  • 觉海:象征广阔的觉悟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法忍”指的是什么? A. 对法的理解与忍耐
    B. 对人生的无奈
    C. 对自然的尊重

  2. 填空题:诗中“宴坐分身应十方”意指菩萨的__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景象主要是动荡不安的。(对/错)

答案

  1. A
  2. 自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终南山》
  • 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与王维的作品,前者更多地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而后者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的结合。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词》

相关查询

减字木兰花 过张无夜花龛 减字木兰花 题恽南田为潘原白所画绛帻横秋图二首 其一 减字木兰花(得金陵报,喜甚,从赵景修借酒) 减字木兰花·寿傅申甫先生 减字木兰花 题墨兰 减字木兰花 洪光寺柏径 减字木兰花那年六首 其一 恢复高考 减字木兰花 赠友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其二 荷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走字旁的字 丿字旁的字 骨化形销 三迭阳关 禾粟 閠字旁的字 赤字旁的字 PT 天日不懂 鸡梦 韵响 神志不清 靣字旁的字 据义履方 英声茂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