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2:43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节来临在仲夏,天气清新,日子渐渐延长。
食盐和梅子已经成为了烹饪的调料,酒杯也在传递中。
古人的事迹留存于世,岁月悠久,记忆渐渐积累。
在窗前可以看到槿花繁茂,临水处可以嗅到芦苇的香气。
亿万人民共同祝愿长寿,大家齐心协力保卫繁荣。
忠诚和节义就像永不改变的信念,留给后世的子孙美名。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年号开元,因其治国有道、文化素养深厚而被誉为“明君”。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风貌。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端午节,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李隆基的《端午》在形式上遵循了古诗的韵律,内容却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历史感。诗中通过描绘端午节的场景,展现了节日的欢乐与对传统的追溯。首联“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开篇即点明了节日的时间背景,清新的天气和延长的日照时间让人感受到夏日的气息。
接下来通过“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描绘了节日食物与酒的情景,表现出人们聚会欢庆的氛围,仿佛能听到杯盏交错的声音和欢笑声。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则转向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古人留下的文化印记与岁月的积淀,强调了节日不仅仅是当下的欢庆,更是对历史与传统的延续。
最后两句“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则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表现了人们团结一致、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充满了乐观与向上的力量。
整首诗在节日的喜庆中渗透着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李隆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传统的尊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端午节的热爱,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传达了节日的欢乐和对家国团结的期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端午节是在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亿兆同归寿”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对古人的怀念
b) 对长寿的祝愿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提到的“盐梅”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饮品
c) 食盐和梅子
d) 一种节日食品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