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6:52
燕子初归,芙蓉乍老,苍苔院落桐阴小。一帘疏雨晚来晴,繁香不断寒花袅。著谱人非,餐英事杳,风流未必今时少。且须痛饮读离骚,灵修岂肯捐芳草。
燕子刚刚归来,芙蓉花似乎已经开始凋谢,院落里苍苔覆盖,阳光透过小小的桐树阴影洒下。傍晚时分,细雨过后天气转晴,香气四溢的寒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作曲的人不再,品尝盛世的事已成往事,风流雅士未必就少于现在。我们不妨痛痛快快地饮酒,吟诵《离骚》,灵魂的修养怎能舍弃芳草呢?
王鸿儒,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词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
这首《踏莎行 赏菊》创作于该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之际,反映了他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思考。
《踏莎行 赏菊》是一首以秋景为背景的词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文化的追求。开头两句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与夏天的逝去,燕子的归来象征着生机,而芙蓉的凋谢则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苍苔与桐阴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孤独的氛围。
接着,诗人通过“疏雨晚来晴”描绘了秋雨后的新鲜气息,反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生命态度。繁香的寒花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韧性与美丽。后半部分,诗人则由自然景象转向人生哲思,强调即使身处繁华的今世,古人的精神与文化仍然值得我们去追求和饮咏。他提到要“痛饮读离骚”,这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灵魂的修养与提升。
整首词情景交融,感叹自然与人生,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有对文化传承的渴望,表现出一种洒脱而又深沉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哲理,强调对文化的传承与对生命韧性的赞美,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珍视。
诗中“燕子初归”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寒花”,它象征着什么?
“且须痛饮读离骚”中,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王鸿儒与李白的诗歌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王鸿儒更注重对文化的追求,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人生的豪放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