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4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43:53
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晨钟催落月,宿火乱稀星。
欹枕看湖白,开窗喜屿青。
笙歌方一歇,莺啭柳洲亭。
在寒冷的塘边小路上,漫长的十里路途,晨曦中烟雾和花影交织,似乎一半还沉浸在梦中。清晨的钟声催促着月亮的落下,夜里的火光映照着稀疏的星星。斜靠在枕头上看着湖面泛起白光,打开窗户欣喜地看到青翠的山屿。笙歌刚刚停歇,黄莺在柳洲的亭子里啼鸣。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笙歌”与“莺啭”体现了春天的气息和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描绘春天生机的主题。
魏宪(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西湖春晓》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天,诗人在西湖游览时,感受到春晨的气息,因而写下此诗。西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常被描绘为诗人心灵的栖息地。
《西湖春晓》是一首描绘春晨西湖美景的诗,诗中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开篇用“十里寒塘路”引出诗歌的背景,给人一种幽远和孤寂的感觉。接着“烟花一半醒”描绘出晨曦中的朦胧美,烟雾与花影交织,既有梦幻的色彩,又透出春天的生机。
“晨钟催落月”一语,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钟声唤醒了沉睡的月亮,传达出一种紧迫感,与前面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宿火乱稀星”则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略显慵懒的氛围,夜晚的火光已经熄灭,星星在晨光下逐渐消失,象征着夜晚的结束。
接下来,诗人“欹枕看湖白”,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诗人似乎在享受这份清晨的静谧与美好,打开窗户看到“喜屿青”,自然的美景让人心情愉悦。最后的“笙歌方一歇,莺啭柳洲亭”则将整首诗的气氛推向高潮,音乐与黄莺的歌唱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春天的气息与西湖的自然美完美结合,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春晨的自然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清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的情感寄托。
诗中“十里寒塘路”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晨钟催落月”表达了什么?
诗中的“笙歌”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