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再入那山读书》

时间: 2025-04-30 08:46:54

诗句

旧客重来古刹林,柏条飞帚拂尘襟。

泻泉风送晴还雨,密树云栖昼亦阴。

迹印苔痕知鹿过,鉴开萍孔识鱼沉。

石床坐久僧归院,更看蒲团与论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46:54

原文展示:

旧客重来古刹林,
柏条飞帚拂尘襟。
泻泉风送晴还雨,
密树云栖昼亦阴。
迹印苔痕知鹿过,
鉴开萍孔识鱼沉。
石床坐久僧归院,
更看蒲团与论心。

白话文翻译:

老朋友再次来到这古老的寺庙树林,
柏树枝条像飞舞的扫帚,轻轻拂去尘埃。
泉水潺潺,微风送来晴天又转为雨,
密密的树木,云雾缭绕,白昼也显得阴郁。
苔藓上的足迹,知道有鹿曾经过,
水面开出的萍草洞,知道鱼儿在水中沉没。
在石床上坐久,僧人回到院子,
再看蒲团,心中静思。

注释:

  • 旧客:指老朋友或熟悉的人。
  • 古刹:古老的寺庙。
  • 柏条:柏树的枝条。
  • 泻泉:潺潺流动的泉水。
  • 密树云栖:密密的树木间云气聚集。
  • 苔痕:苔藓留下的痕迹。
  • 鉴开萍孔:水面萍草的孔洞。
  • 蒲团:僧人坐禅用的垫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古刹”与“僧”,引发对佛教文化的联想。古刹不仅是修行的场所,也是寄托情感与思想的地方。诗人的重游,体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士灏,明代诗人,崇尚自然,热爱山水,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诗词风格自然清新,常透出淡淡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显然是在某个宁静的午后,诗人重游曾经常来的古刹,感悟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心灵的感悟。

诗歌鉴赏:

《再入那山读书》以朴素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寺庙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古刹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开篇的“旧客重来”便透露出一种亲切感,仿佛与自然和谐共处。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柏条飞帚拂尘襟”和“泻泉风送晴还雨”两句,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密树云栖昼亦阴”则将环境的静谧和微妙的阴郁感传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思索的空间。后面的描写中,通过“迹印苔痕知鹿过”和“鉴开萍孔识鱼沉”,诗人不仅观察到自然的细节,更对生命的流动与存在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最后两句“石床坐久僧归院,更看蒲团与论心”则是一种哲学的反思,坐久静思,最终回归内心。整首诗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索,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旧客重来古刹林:指老朋友再次来到这片古老的寺庙林中,营造了一种熟悉而温暖的氛围。
  2. 柏条飞帚拂尘襟:柏树的枝条如同扫帚,轻轻拂去尘埃,意象生动,体现了自然的清新。
  3. 泻泉风送晴还雨:泉水流动,风吹来晴天又转为雨,展现了自然的变化无常。
  4. 密树云栖昼亦阴:树木茂密,云气缭绕,白昼显得阴暗,传达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5. 迹印苔痕知鹿过:苔藓上留下的足迹,表明有鹿经过,体现了生物与自然的互动。
  6. 鉴开萍孔识鱼沉:水面上萍草的洞,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沉没,隐喻生命的流逝。
  7. 石床坐久僧归院:在石床上坐久,僧人回到寺院,表现出一种归属感。
  8. 更看蒲团与论心:再看蒲团,诗人陷入思索,表达了对内心的探寻。

修辞手法:

  • 比喻:柏条比喻为飞舞的扫帚,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的情感,如“泻泉风送”。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刹:象征宁静和修行的地方,代表着文化与历史。
  • 柏树:象征坚韧与长青,寓意生命的持久。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清晰的思考。
  • 苔痕:象征生命的痕迹,传达出自然的回归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刹”指的是什么?

    • A. 现代建筑
    • B. 古老的寺庙
    • C. 学校
  2. 以下哪一句描写了自然的变化无常?

    • A. 密树云栖昼亦阴
    • B. 石床坐久僧归院
    • C. 迹印苔痕知鹿过
  3.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内心的思考?

    • A. 通过对话
    • B. 通过静坐与观察
    • C. 通过旅行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孟浩然《过故人庄》:突出友谊与自然的共融,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

这两首诗与李士灏的《再入那山读书》在主题上相似,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费师之寄兆卿 前广昌令胡君仲合白塔小饮 送刘参藩寄问东莞覃见日卢海畴诸子 遣梦 过安福旧邸口号 达公舟中同本如明府喜月之作 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 部中鹤 送客归岳州 信陵君饮酒近妇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困而不学 降情 甘贫守分 包含痬的词语有哪些 爿字旁的字 包含羹的词语有哪些 斗变 哑子做梦说不清 包含哺的成语 莺飞燕舞 夏蘖 食字旁的字 矛字旁的字 朱墨本 用字旁的字 閠字旁的字 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甥舅 包含蓐的词语有哪些 大有起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