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4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46:54
旧客重来古刹林,
柏条飞帚拂尘襟。
泻泉风送晴还雨,
密树云栖昼亦阴。
迹印苔痕知鹿过,
鉴开萍孔识鱼沉。
石床坐久僧归院,
更看蒲团与论心。
老朋友再次来到这古老的寺庙树林,
柏树枝条像飞舞的扫帚,轻轻拂去尘埃。
泉水潺潺,微风送来晴天又转为雨,
密密的树木,云雾缭绕,白昼也显得阴郁。
苔藓上的足迹,知道有鹿曾经过,
水面开出的萍草洞,知道鱼儿在水中沉没。
在石床上坐久,僧人回到院子,
再看蒲团,心中静思。
诗中提到的“古刹”与“僧”,引发对佛教文化的联想。古刹不仅是修行的场所,也是寄托情感与思想的地方。诗人的重游,体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李士灏,明代诗人,崇尚自然,热爱山水,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诗词风格自然清新,常透出淡淡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显然是在某个宁静的午后,诗人重游曾经常来的古刹,感悟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心灵的感悟。
《再入那山读书》以朴素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寺庙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古刹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开篇的“旧客重来”便透露出一种亲切感,仿佛与自然和谐共处。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柏条飞帚拂尘襟”和“泻泉风送晴还雨”两句,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密树云栖昼亦阴”则将环境的静谧和微妙的阴郁感传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思索的空间。后面的描写中,通过“迹印苔痕知鹿过”和“鉴开萍孔识鱼沉”,诗人不仅观察到自然的细节,更对生命的流动与存在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最后两句“石床坐久僧归院,更看蒲团与论心”则是一种哲学的反思,坐久静思,最终回归内心。整首诗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索,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古刹”指的是什么?
以下哪一句描写了自然的变化无常?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内心的思考?
这两首诗与李士灏的《再入那山读书》在主题上相似,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