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5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55:51
馆甥宫里叹才难,当日同朝听百官。光武早知尧舜事,只今那得子陵滩。
在馆甥宫中,我感叹人才难得,那天在朝堂上一起听取百官的奏事。光武帝早就知道尧舜的治国之道,如今又有谁能到子陵滩这样的人物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他的诗歌以理趣深邃、情感真挚著称,常表现出对时事的关怀与对人才的渴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之时,黄庭坚对当时人才匮乏的现状感到无奈与失望,因而作此诗以抒发心中感慨。
《杂诗七首》中的这一首,表达了诗人对人才难得的感慨和对历史贤者的向往。诗中的“馆甥宫里叹才难”,开篇便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当代人才匮乏的失望。接着“当日同朝听百官”,回忆起与众多官员一起听政的情景,带有一丝对往昔的追忆与怀念。
而后一句“光武早知尧舜事”,则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加强了诗人的感慨,表明光武帝早就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而如今的人才又在哪里呢?“只今那得子陵滩”中,子陵滩象征着隐士与真正的才人,诗人对这样的理想人物的渴求,体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展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情感真挚,含义深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才的渴望和对现状的失望,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深思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光武”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汉武帝
b) 光武帝刘秀
c) 唐太宗
“尧舜”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贪官
b) 理想的贤君
c) 士人
诗人对当代人才的态度是?
a) 满意
b) 失望
c) 忽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别》相比较,黄庭坚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人才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而王维则通过离别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的感慨。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及对理想的追求。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