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9:27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作者:黄庭坚 〔宋代〕
国在多艰日,人如大雅诗。
忠清俱没世,孝友是生知。
加璧延诸老,櫜弓抚四夷。
公身与宗社,同作太平基。
这首诗描绘了国家多艰的时日,如同大雅诗一般,表达了对忠诚和清白之人的怀念,他们在世间已经消逝;而孝顺和友爱的品德是活在世间的智慧。诗中提到为长辈们加冕,手握弓箭保卫四方,意指对国家和社会的保卫与支持。最后,强调了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社会的兴衰是息息相关的,都是太平安宁的基础。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溪居士,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苏轼、米芾齐名,属于“江西诗派”。他以豪放、清新、奔放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挽词是为了悼念司马光,反映出对他忠诚、清白、智慧的怀念,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去世令许多人感到痛惜。
这首诗以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家族的深厚情感。开头两句通过对国家艰难时局的描绘,以及对理想高洁的诗歌的类比,引出了对司马光的悼念。司马光一生忠诚于国家,清白自守,他的品德如同大雅诗一般,超凡脱俗。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忠诚、孝顺等美德的强调,展现了他对传统道德的重视。加冕和抚弓的意象,既是对年长者的尊敬,也是对国家的捍卫,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
最后,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强调太平的基础在于每一个忠诚的个体。整首诗情感真挚,深厚,在字里行间透出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具有人文关怀的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忠诚、清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推崇,同时反映了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密切的关系,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太平的基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忠清”指的是什么?
A. 忍耐与谦逊
B. 忠诚与清白
C. 富贵与荣华
D. 孝顺与友爱
诗人在最后一联强调了什么?
A. 个人的荣华
B. 国家与家族的关系
C. 个体的自由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黄庭坚的挽词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在艰难的历史背景下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责任感,但黄庭坚更强调个体道德与社会的关系,而杜甫则更多聚焦于社会的苦难与个人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