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1:28
原文展示:
深拥熏篝倏已冥。寂寥山枕畔,梦难成。谁堪三两夜乌声。银缸灺,花影上围屏。犹记旧时情。帘边人似月,月如冰。从今张眼到天明。衣带缓,谁与问伶俜。
白话文翻译:
紧紧拥着熏笼,不知不觉天已黑。寂静的山枕旁,难以入梦。谁能忍受那三两声夜乌的啼叫。银灯熄灭,花影映上屏风。还记得旧时的情感。帘边的人像月亮一样美丽,月亮却如冰一般冷清。从今以后,只能睁眼到天明。衣带渐宽,有谁来问我的孤苦伶仃。
注释:
- 熏篝:熏笼,用以熏香或取暖的器具。
- 冥:昏暗,这里指天黑。
- 山枕:古代的一种枕头,形状似山。
- 银缸灺:银灯熄灭。缸,灯盏;灺,灯烛余烬。
- 围屏:屏风。
- 伶俜:孤独无依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组,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夜晚,诗人通过对外在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小重山》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的孤独和无奈。诗中“深拥熏篝倏已冥”描绘了诗人紧拥熏笼,天色已暗的情景,暗示了内心的孤寂和无助。“寂寥山枕畔,梦难成”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表达了难以入眠的痛苦。“谁堪三两夜乌声”通过夜乌的啼叫,增强了夜晚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最后,“衣带缓,谁与问伶俜”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孤独生活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深拥熏篝倏已冥”:诗人紧拥熏笼,天色已暗,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和无助。
- “寂寥山枕畔,梦难成”:在寂静的山枕旁,难以入梦,加深了孤独感。
- “谁堪三两夜乌声”:夜乌的啼叫增强了夜晚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
- “银缸灺,花影上围屏”:银灯熄灭,花影映上屏风,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 “犹记旧时情”:回忆旧时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帘边人似月,月如冰”:帘边的人像月亮一样美丽,月亮却如冰一般冷清,形成了对比。
- “从今张眼到天明”:从今以后,只能睁眼到天明,表达了无奈和孤独。
- “衣带缓,谁与问伶俜”:衣带渐宽,有谁来问我的孤苦伶仃,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孤独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帘边人似月,月如冰”通过比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拟人:“谁堪三两夜乌声”通过拟人,赋予夜乌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的孤独和无奈。通过对外在环境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传达了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熏篝:象征温暖和安慰,但在这里却无法驱散诗人的孤独。
- 山枕:象征宁静和安逸,但在这里却无法带来安眠。
- 夜乌声:象征夜晚的寂静和孤独。
- 花影:象征美丽和幽静,但在这里却增加了诗人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深拥熏篝倏已冥”中的“冥”是什么意思?
A. 明亮 B. 昏暗 C. 温暖 D. 寒冷
- 诗中“谁堪三两夜乌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孤独 D. 兴奋
- 诗中“衣带缓,谁与问伶俜”中的“伶俜”是什么意思?
A. 快乐 B. 孤独 C. 忙碌 D. 安静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样表达了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曹组的《小重山》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表达了孤独和无奈的情感,但曹组的诗更加注重对外在环境的描写,而李清照的诗则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组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词作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小重山》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