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3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33:31
送张彦辅赴阙
执手何草草,送君千里道。
君行入脩门,披胆谒至尊。
问君此去谈何事,袖有谏书三万字。
明堂封禅不要论,智名勇功非所敦。
愿言中兴圣天子,脩政攘夷从此始。
深仁大义天与通,农桑万里长春风。
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
一朝决策向中原,著鞭宁许他人先。
全诗翻译:
握着手,依依不舍地送你,千里之路漫漫。
你走进了皇宫,披上勇气去拜见至尊。
问你此行是为何事,袖中藏有三万字的谏书。
关于明堂封禅的事就不必提了,智慧、名望和勇功并不是我所追求的。
我希望能够中兴圣明的天子,从此开始修政、抵御外敌。
仁义与天意相通,农业和桑蚕在万里长空中迎来春风。
朝政清明,军律整肃,边疆安宁如卧虎般静默。
一旦有决策朝中原方向而去,驾鞭时绝不许他人先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仲明,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深远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对儒学的阐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朱熹送别朋友张彦辅赴京任职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诗中流露出对政治理想和国家未来的思考。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开篇用“执手何草草,送君千里道”引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接着,朱熹以问答的形式深入探讨张彦辅此次赴京的意义,强调了政治理想与责任。诗中提到的“三万字谏书”不仅是对君主的忠告,更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朱熹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中兴圣天子”,显示了他渴望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的愿望。他的理想中,仁义与天意相通,国家能够实现富强与安宁。最后,诗人以“著鞭宁许他人先”结束,体现了他对友人前程的鼓励与期待,充满了激昂的斗志。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不仅展现了朱熹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反映了他对政治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和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强调仁义、政治清明的重要性,展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与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袖有谏书三万字”主要表达了什么?
“明堂封禅”在诗中有何象征意义?
诗的情感基调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