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6:08
《红牙板歌》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百花楼前倡乐作,
长鼻弯弯舞金络。
生怜为齿焚雄躯,
枯魄应节如何虞?
良工削出红冰片,
脱木生前岂容见?
自非红鸾之舌为尔绳,
安得三三贯成串?
三郎耳聪穿月胁,
强欲黄番谱关折。
十三红儿舞鹧鸪,
轻莲蹋节随疾徐。
为君重制清平曲,
节奏八风调玉烛。
在百花楼前,乐声悠扬,
长鼻的舞者翩翩起舞,金色的饰物随之摇曳。
人们怜惜这牙齿般的舞姿,燃烧着它的雄健身躯,
而枯萎的灵魂该如何应对这节日的欢愉呢?
工匠精心雕刻出红色的冰片,
这木头的前身怎能被人所见?
若不是红鸾的舌头为你系上绳索,
怎能把三三个串联在一起?
三郎耳聪灵敏,如穿月而行,
他强烈地想为黄番谱写乐曲的节奏。
十三位舞者如鹧鸪般翩然起舞,
轻盈的莲花踏着节拍,随风起舞。
我为你重新编制这清平曲,
让八方的风调和着玉烛的节奏。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元代诗人,以词和诗闻名,常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红牙板歌》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欢愉节庆的渴望。
《红牙板歌》是一首音乐性与舞蹈性兼具的诗作,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艺术的追求。全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节日场景,百花楼前,人们在欢快的乐声中尽情舞蹈,体现了浓厚的节庆氛围。诗中的“长鼻弯弯舞金络”,生动地勾勒出舞者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息。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语言,诸如“生怜为齿焚雄躯”和“良工削出红冰片”等,不仅展现出艺术创作的精细与艰辛,也反映了对美的极致追求。诗人通过对舞蹈的描写,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整首诗的节奏感强烈,声韵和谐,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最后一句“节奏八风调玉烛”,更是将诗的主题提升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象征着和谐与美好。
诗歌通过描绘欢庆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追求欢乐与和谐的心态。
诗中提到的“百花楼”象征什么? A. 贫困 B. 繁荣 C. 荒凉
“长鼻弯弯舞金络”中“金络”指的是什么? A. 舞者的服饰 B. 舞者的道具 C. 舞者的装饰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生活的热爱 C. 对历史的追忆
这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各有差异,前者侧重于节日的欢庆,后者则更加强调人生的无常与珍惜时间。